分享

山水新解

 四川木牛流马 2019-03-19

相对于山而言,我更喜欢水。从小生长在黄土高原上,后来又去了陕北高原求学,现在因为工作的缘故来到了地处攀西高原的大凉山腹心地区,所到之处,海拔是越来越高了。在我的记忆里,在我成长的经历中,山占据了极大的空间。然而,细细想来,虽是北方人,我却并不喜欢山。大山不仅阻隔了人们的视野,挡住了人们通往外面、通往世界的道路,也使得大山中人的思想变得传统和保守。也许是童年生活中缺水的故事听得太多,所以见到水总会不由自主地去亲近。闲暇之日,每与友人相约,总喜欢去一洼水边,而不愿意登高眺远。登山旅途劳累且不说,心情总归不到宁静上去。而在水边,既可以感受惬意,又能够寻求那份久违的感动。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山乃阳刚雄伟之象征,有东岳泰山之巍峨,有西岳华山之凶险,有南岳衡山之幽秀,有北岳恒山之神奇,有中岳嵩山之雄险,都代表了刚毅、坚韧的男儿性格,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顶礼膜拜、封禅祭祀的地方,甚至看成是神灵的象征。而水则恰好相反,显得温柔低调。人们经常把一条叮咚作响的小溪比作柔情的女子,亦把一潭宁静的湖水看成是佳人动情的眸子,更把镶嵌在高原上那些美丽的湖泊比喻成宝石,可见其阴柔之美。登山须向上而行,保持一副仰视的姿态,有时候难免觉得累。而要去水边,往往都在低处,只需通过俯视便可欣赏,让人感到亲切、惬意。

山不能够创造水,水却可以创造出山来。细细考究,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之源,世间的一切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光是我们人类,还是其他的动物、植物,甚至蓝天、白云,抑或静态的山川、平原都得感谢水,是它养育了我们。譬如,人类文明就源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有了水,才有了人类文明,也才有了人类文明的源远流长。如果没有水,我们的世界将是多么单一、我们的生活会是多么苍白?!

山是封闭的,水是包容的。山不能够包容水,水却可以包容山。山是有形、有色、有棱、有角的,会形成丘陵、高山或者悬崖;水是无色、无味、无形、透明的,汇聚成河流、湖泊甚至海洋。山是岿然不动的,水是空灵流淌的。山不会承载过多的情感,水则是柔情的,也是诗意的。古往今来,写水、品水、赞水的文人骚客不计其数,甚至许多文人志士的最终归宿都选择了大海、湖泊和奔腾的河流,选择把自己的生命和水融在一起后离开世界。他们这样做,是想还世人一个清白,还是梦想着投入了母亲的臂弯?!

山是理性的,水是感性的。山有其固有的形象,水则不能:投入圆器,呈现圆形;注入方盒,则显方形。山是质感的、突兀的,水是性感的、不断变幻的。水有时候是柔软的,你可曾听过夜深人静之时小雨淅淅沥沥飘过窗前?你是否感受过雨滴轻轻地落在脸庞上?你能否记起家乡那条弯弯的小河轻轻流淌,仿佛童年妈妈的歌谣?水有时候又是坚硬的,你见过海面承受着压力让巨吨油轮平静地驶过吗?你听过暴雨后泥沙俱下、汹涌咆哮的声音吗?你看过波涛汹涌的浪花把船只撕成碎片的悲壮场面吗?相对水的这些特性而言,山没有选择辩驳,显得更加宁静和沉默。

山是值得崇敬的,水是值得赞美的。小路旁,池塘边,断桥处,瘦柳风姿宜人,肥鹅红掌清波,顽童追逐嬉闹,农人辛勤耕作,俨然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画面,是理想中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家园。这些景象有时候会在梦中出现,有时候能在现实社会觅到踪影。我常常这样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具有水的个性和特征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说法。然而,当我们捧起天真儿童的灿烂笑脸,目睹钟情女子的深情一瞥,聆听一曲优雅动人的旋律,接到老朋友、老同学的一封信、一个电话的时候……,一定会找到那种温馨美好的、刻骨铭心的感觉。

古语云:“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于我而言,无关乎仁和智,只为心中的感觉,我更钟情于水。

(2011年1月写于前往昆明火车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