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点染?点染,本来是书画术语,指书画家挥笔作书作画。后来文艺理论家借来概括词的表现手法,并将点与染分开说。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谈到:“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明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从刘熙载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我们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温庭筠的《梦江南》与白居易的《忆江南》,以及李煜的《望江南》,都是被后人传诵的名家名作,虽然名称不同,其词体形式却是一样的。这一词体形式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用点染法结构全词,篇幅虽小,却能传达丰富的意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也许正是这些名家巨擘喜欢这一词体的原因。 温庭筠的《梦江南》首二句上来就点明所要抒发的情感“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所思念的人在天涯,表达的是思妇怀远的主题;一是温庭筠自己在天涯,表达的则是游宦行旅的主题。白居易的《忆江南》起首二句“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也直截了当地点明了诗人的情感,用一个“好”字将自己对江南的喜爱点了出来。李煜的《望江南》与温庭筠的《梦江南》一样,点明的也是一个“恨”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多少恨也好,千万恨也罢,总之,爱恨悲愁这类抽象的概念,是言不透说不明的,只能借景来传情,借景传情,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所在。 如果对“梦江南”这一词体形式的首二句细加揣摩,还可以发现一个特点,虽然我们统称首二句为点染指“点”,但其所点内容却是不同的,第一句重在点明恨多,而第二句则重在点明恨的缘由。温庭筠的恨是因为“在天涯”,而李煜的恨则是“梦魂中”。白居易的第一句点明好,第二句说明好的原因“旧曾谙”。第二句除了交代原因之外,还有转的作用,“在”、“梦”、“谙”三字自然的将首二句点明的情感及缘由转到后三句的染上。景物渲染的好坏往往决定着整首词的好坏。 白居易《忆江南》最让我们动心的两句难道不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么?而李煜的《望江南》最令人断肠的不也是“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么?自然,温庭筠的《梦江南》最令人激赏的也是中间两句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