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仙和古人不一样。大仙喜欢吃杏子,对杏花没什么感觉。古人喜欢赏杏花,对杏子不怎么感冒。说这话是有根据的,杏子快要上市的季节,想搜肠刮肚找几首描写杏子的诗,没有几首好的,倒是写杏花的诗歌,汗牛充栋——注意,大仙特指那些写得好的诗歌,找些生僻的诗歌“掉书袋”,对读者特别是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这样的诗词公众号不看也罢。 先念几首写杏花的诗,多到不知道怎么取舍。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杏树长得高了,红杏长出墙来,很正常。这首诗本身用不着解释,要解释的无非是后人怎么把女人出轨比喻成红杏出墙。确实,古往今来,爱(tou)情(qing)的动力都是很大的,大姑娘小媳妇翻墙的事情在古代记录很多。宋代后期的剧本,渐渐把翻墙会情人的女生比作“红杏出墙”。元代还有戏剧就叫《墙头马上》。这个少儿不宜,不多说了,多说一句别的。大仙最近发现,每种花都很漂亮,“貌美如花”真是对女人最高的赞美。而百花之中,把桃花、杏花比作女人的最多——又常见,又好看,又脆弱、特别容易凋零。 写杏花的诗歌很多。下面每一首都是进了教材的。 绝句 (五代)僧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系(jì),打结。短蓬,小船。杖藜(lí),用 藜做的拐杖。这个叫志南的老和尚,看到杏花,看到杨柳也心动了,心动不如行动,拐杖兄弟,扶我起来,走走(试试——看懂这两个字的都是段子手)吧。 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 (宋)宋祁 东城渐觉春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縠(hú)皱波纹:形容波纹细如皱纱。縠皱:有皱褶的纱。棹(zhào):船桨,指船。这个宋祁,做过工部尚书员外郎,因为这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当时就人称“红杏尚书”,可见影响之大。不过,大仙总觉得这句有些刻意,倒不如陆游“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来得自然亲切。 临安春雨初霁 (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斜行(háng):倾斜的行列。陆游晚年客居临安(杭州),感到时光蹉跎,人情淡薄,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之后,百无聊赖,写点草书,沏点茶喝,想想还是清明前回家去吧——他的故乡就在绍兴,不远。他这一回家就英雄迟暮,真的老了。 迟暮的不仅仅有英雄,女人也会。女人再美,终有老的时候。就像杏花再好,总有谢的一天。但女人不是杏花,谢了的杏花,还能变成了小杏子。 蝶恋花 (宋)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春风春雨就像魔法师,小杏子转眼就长大,差不多可以吃了。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篱落,就是篱笆。蛱(jiá)蝶,就是蝴蝶。范老先生退休后,过的这田园生活好安逸,好富庶。到这里,各位发现没有,这些出墙的杏花啊、青涩的小杏子啊、肥美的大杏子啊,都是宋朝人写的,都不是唐朝人写的。唐朝人忙着打仗,开疆拓土——唐代的疆土是宋代的好几倍,唐朝面积-1000万平方公里=宋朝面积。宋朝人或者有意,或者无奈,都在忙着过日子,看看花,翻翻墙,吃吃杏子——难怪都说宋朝是“小确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