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苹果蓝牙耳机AirPods竟然致癌?

 ydqjk883 2019-03-19

年轻人不仅要防脱发,也要记得防耳背。

近日,英国《每日邮报》刊登了一篇题为《苹果的无线耳机AirPods危险吗?》的报道,其中指出,全世界250名科学家签署了一份申请书称,无线蓝牙耳机会致癌。

“非游离电磁场(EMF)技术”广泛运用于蓝牙耳机中,也成为专家关注的重点。虽然科学家目前还没找到使用蓝牙耳机和癌症之间的确切关联证据,但有动物实验表明,癌症的发生和电磁场设备中产生的辐射有关,会对生殖、神经和基因造成损害。

随着一大波媒体对的跟进,苹果的蓝牙无线耳机AirPods深陷“致癌门”。

01

非电离辐射只是可能性致癌物

近年来,微波炉致癌、手机致癌之类的新闻时不时就会跳出来,刺激下人们敏感的神经。那么,辐射致癌的说法到底是否准确呢?在探究之前,我们先来普及下辐射的概念。

一般而言,辐射可依能量高低及电离物质的能力,分类为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我们在医院拍片时用到的X光、或者用来治疗肿瘤的伽马射线,都属于电离辐射,并且电离辐射能量较高,可以直接造成DNA破坏和基因突变,因此极有可能致癌。

另一种就是非电离辐射,包括低能量的电磁辐射,有紫外线、光线、红外线、微波及无线电波等。我们的手机、微波炉乃至蓝牙耳机,产生的就是非电离辐射。

①职业照射:在每天8h工作期间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1W/kg。

②公众照射:在一天24h内,任意连续6min按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应小于0.02W/kg。

目前,业界公认的标准是当辐射在2.0W/kg以下时,对人体健康影响非常微小,而在1.0W/kg以下时,不会对人体产生危害。蓝牙频段为2.4GHz,其辐射值约为1mW/kg,同时由于蓝牙信号的穿透力非常有限,能量衰减也比较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蓝牙虽然存在辐射,但对人体的危害几乎不存在。

加拿大大学健康网络医学中心拉佩里埃教授称,“我们之所以没得出手机、耳机辐射会危害健康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研究时长还不够,所以我们也不能说两者一定没有联系。用户还是尽量不要长时间使用蓝牙耳机听歌、打电话等。”

深圳一位手机行业从业人员对21新健康记者表示,“其实抛开量级谈辐射都是不科学的。癌症涉及到的是比较复杂的关系,除了电离辐射,剩下的都是很微弱的致癌联系。”

例如,非电离辐射中的紫外线。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清单中,紫外线辐射(波长100-400nm,包括UVA、UVB和UVC)被归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原因是紫外线放射有一定的概率会产生皮肤癌。但是,太阳辐射中也有紫外辐射,因此在这里就会涉及到量级的问题。

由于紫外线在大气传播中的衰减过程,真正照射到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只占总辐射量比例的4%。对人的伤害比较低,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忽视其日积月累可能带来的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以下简称WHO)于1996年启动了国际电磁场项目,以调查电磁场发射技术可能给公众带来的健康风险。2007年,WHO的专题小组完成了对极低频电磁场(0~100kHZ)健康影响的审查。2002年,WHO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极低频的电磁辐射列为可疑致癌物。

上述从业者对21新健康记者坦言,“WHO将电磁辐射列入到可疑致癌物已经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但是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科学依据。其次,致癌这一说法可能也是攻击苹果的一个噱头。无线耳机通过蓝牙来连接,辐射量水平很低,从广义的样本来讲是不存在这种问题的。

可疑性致癌物的概念本身就有广泛争议,世界卫生组织将致癌物分类为一类、二类、三类和四类,每年也会进行增减,有时同一种致癌物质可能会从一类跳到二类,也会从二类跳到一类。”该业内人士补充道,“你可以从WHO公布的任何一种致癌物来攻击这个行业,但是这是没有价值的。可疑性致癌物质是一个非常小的微弱联系,到底是否存在这样的关系目前一直存在争议。”

WHO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有1400万新发癌症患者,这一数字预计在20年内将会增加到2400万,将会超过全球人口的增长速度。在这一群体中,脑瘤患者数量日渐增多。但是专家表示,这和当今社会工作压力、环境、生活习惯等都有一定关系,不能简单地进行判断。

随着人类使用通讯设备数量的增长,脑瘤患者的数量有一定增长,这可能和人的体质有关系。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虽然不能极端地认为完全没关系,但是可以把它归纳为一个非常小的概率事件。

02

蓝牙耳机的百亿级市场

蓝牙耳机,是指利用蓝牙的无线电技术,突破传统耳机的有线模式,简化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以及设备与因特网之间的通信,可实现高效的近距离内不同设备之间数据的传输,随时随地自由地接听电话。

中研普华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蓝牙耳机市场规模为119.14亿元,行业资产规模增加到了854亿元。

作为市场上出现比较早的蓝牙耳机,苹果AirPods在行业内是一个标杆性的存在,当国内生产商还在纠结是否要做成无线耳机的模式时,苹果已经开始将全世界佩戴耳机的潮流引向无线主义。

相比较于手机的万亿级市场,蓝牙耳机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据2016年的相关统计是有120亿左右的市场规模,”有业内人士对21新健康记者表示,“在这一块市场中,完全就是品牌化竞争,并且苹果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新竞争对手出现得不多。”

该业内人士坦言,“在行业内,苹果耳机的体验是最好的。现在有一些人诟病苹果耳机伸到了耳孔深处,但其实它没有比传统入耳式耳机塞得更深。过去的传统耳机长期佩戴是不舒服的,它为了音质更好,会在耳朵里形成一个封闭空间,就像一个小塞子。AirPods在人体工程学上有很好的创新。业内曾有人测试过所有主流耳机,苹果耳机是最利于长期佩戴的。别的耳机可能戴半个小时耳朵就会疼,但是苹果耳机戴三五个小时都不会难受,它解决了一个长期佩戴的问题。”

为了解目前苹果门店中耳机的销售情况,21新健康记者来到了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天环广场的苹果专卖店。

记者观察到,来试戴、购买蓝牙耳机的消费者依然络绎不绝,销售人员表示自己刚刚又卖出去一副AirPods。当记者询问对于苹果无线耳机致癌新闻的看法时,销售人员略显惊讶地说道,最近并没有听说任何这样的新闻,也没有听顾客提起过。

电子产品只要通电就会产生辐射,但是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要是致癌的话,我们都不能用手机了。”销售人员表示,可放心使用AirPods产品,不用担心辐射问题。

03

危险的耳机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蓝牙耳机辐射不会致癌,耳机的一些潜在危害还是不容忽视的。

2019年2月12日,WHO发布数据称,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12-35岁之间)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每5名青少年就有1名听力下降,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30%,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例如用手机听音乐)是造成风险的重要原因。

我们耳道中有上千个微小的神经细胞,叫作毛细胞。它们负责接收各个频率的声音,并将信息传递给大脑,从而形成我们的听觉。

人耳长期受到高音或噪音的冲击震荡,可能造成耳朵的感觉细胞疲劳,也会令毛细胞受到不可逆的扭曲和破坏,导致耳聋。

40-60分贝,室内正常聊天音量;

60-70分贝,大声说话,舒适度到达上限;

70-90分贝,感到吵闹,神经细胞受到破坏;

90-100分贝,吵闹加剧、听力受损;

100-120分贝,难以忍受、只需短短几分钟就可能暂时致聋;

120分贝以上,耳聋。

人耳连续接触耳机6个小时以上,音乐超过85分贝,就有造成听力损害的危险。一旦造成永久性听阈位移,则无法恢复听力。

因此专家建议,连续使用耳机不宜超过一小时。当周围环境比较嘈杂时,人们使用耳机会不自觉将音量调高。一般来说,人们之间正常交流的声音一般为50分贝左右,公路环境一般为70-80分贝。过高的声音会引起头晕,甚至会导致听力暂时性下降,稍微休息后即可恢复。将声音调低时,持续使用时间稍长,也不会对内耳造成太大损伤。

此外,耳机的卫生安全也值得关注。

人们在使用耳机时,耳机塞入耳朵后会产生一定的摩擦,有时会引起外耳道炎,甚至有些人会出现一些乳状瘤。

如果使用耳机后出现耳鸣等,这可能是暂时性的,但也有听力已经受损的可能,建议应及时就医,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在短期内恢复。

早期的听力受损,一般是无声无息的。听力受损首先会出现高频听力下降,这对常用的语言频率不会产生什么影响,只有当听力损失开始向低频进展,才能主观感受到听力障碍。这也就意味着,若干年后,过度用耳的人会提早成为听力下降人群。不得不提醒年轻人不仅要防脱发,还要防止耳背呀!

拓展延伸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电离辐射,例如地铁安检。此前有媒体报道,广西南宁的两位老人不配合安检踢踹地铁安检人员,原因竟是老人怕手上的包子被手检探测仪扫描后,残留下核辐射不能再吃了。

X光安检仪是地铁站最常见的安检工具,当我们把包裹放在传送带上,进入铅帘之后会通过X光照射从而获取包裹的内部图像,它的工作原理与医用的X射线诊断仪一样。但其图像的分辨率远远低于医用级别,因此辐射量非常低。

据了解,现在使用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辐射剂量约为国家标准所规定的1/10左右。根据联合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报告的数据,一次医疗X光胸透检查的辐射剂量为50Gy。也就是说,即便是真把人放进这种X光安检仪里面,要扫描大约100次才能达到一次胸透所接受的辐射剂量。物品过安检,沾染X光剂量可忽略不计。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很多人比较着急的时候,喜欢把手穿过铅帘伸入安检仪之中,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安检仪中的X射线是垂直照射的,直接把手伸进去,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一定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