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饥饿》:你没饿过你不懂

 西风影评 2019-03-20

普通人为了减肥,偶尔会尝试饥饿这样的酷刑。红色经典《烈火中永生》(1965)告诉观众,饥饿可以是一种强有力的抗争手段: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类的说辞对于江姐、许云峰来说简直就是笑话。

《圣雄甘地》(1982)再现甘地绝食的情景,绝食不仅是甘地的信仰和达到政治诉求的需要,还是他磨砺身心、祛病延年的辅助手段。  


根据梅兹监狱绝食事件改编的英国影片《饥饿》(2008),堪称“饥饿”类影片之翘楚:

臭气冲天的监狱,狱警与爱尔兰共和军囚犯彼此间的厌恶、憎恨和恐惧,以及饿到尽头、神仙束手的恐怖景象,令观影经历成为一场噩梦之旅。  

狱警雷蒙德出门上班养成了一个习惯,先确定街道是否安全,再趴在地上检查车底有无炸弹。为剪去共和军囚犯领袖鲍比·桑兹的长发,雷蒙德和同伴必须经历一场残酷的搏斗,战争双方都有充分的理由认定对方不明事理。

拒穿囚衣的“毛毯抗议”和使用粪便的“秽物抗议”历经4年取得部分成功,狱方将牢房洗刷一新,允许囚犯穿上自己的衣服。

因政治地位未得到认可,囚犯怒发冲冠,当局则觉得这群得寸进尺的人渣完全不可理喻。对抗再度升级。导演史蒂夫·麦奎因躲在摄象机后面,小心翼翼地将其对弱者的同情心控制在必要的范围之内。

相形之下,以爱尔兰共和军为题材、摘得第59届戛纳金棕榈大奖的《风吹稻浪》(2006)就显得煽情过猛,影片开场就是英军打死一个17岁的爱尔兰少年,仅仅因为后者不愿用英语通报姓名。为了维持在爱尔兰的统治,英军肯定还犯下了更令人发指的罪行。但整个片子对英军为何如此残暴缺乏足够的铺垫,仿佛欧洲左派的样板戏。  

1981年3月1日,鲍比·桑兹发起绝食抗议以争取政治犯的待遇。牧师告诫鲍比:

你对生命毫无感激之情,你把自己给蒙蔽了,你害怕停下来、害怕活着、害怕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谈,这不是在自我毁灭吗?

1976年1月19日,41岁的英国在野党领袖撒切尔夫人猛烈抨击苏联,被苏军机关报《红星》称为“铁娘子”。这样一位连苏联都不放在眼里的铁血鹰派,执政后会向自己的阶下囚屈服?  

撒切尔夫人有句名言:“对共和军囚犯让步就是给他们颁发屠杀无辜的许可证!”

1981年5月5日,经过66天的绝食,鲍比·桑兹因器官衰竭去世;5月7日,10多万人参加了桑兹的葬礼。北爱尔兰陷入骚乱之中,连妇女、儿童都在向军警扔石头和燃烧瓶。英国驻伊朗大使馆(丘吉尔1943年曾在此下榻)所在的丘吉尔大街,被伊朗改名为鲍比·桑兹大街,使馆只好封闭大门,在另一条街上重新开门。  

影片既有军警群殴囚犯的血腥场面,也不忘给暗杀军警的共和军记上一笔。整个抗议期间,10个囚犯活活饿死,16名典狱长遭到杀害。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撒切尔夫人确乎是强硬得过了头,当饿成魔鬼身材、形似骷髅、皮肤溃烂的鲍比·桑兹出现幻觉,那个孤独、倔强的贝尔法斯特少年,牵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

在全球舆论和地方治安的双重压力下,撒切尔夫人作出强硬的妥协:满足共和军囚犯的各项要求,拒不承认他们的政治地位。别看待遇变了,你们还是刑事罪犯和恐怖主义分子,而不是什么政治犯。

鲍比·桑兹在世界范围内为共和军争取到的道义优势没能维持多久,共和军攻击平民天怒人怨,以致他们的超级大粉丝卡扎菲都发出了谴责:“利比亚知道合法的革命行动与针对平民和无辜人民的行动之间的区别,这一行动不是合法的。”  

要了解鲍比·桑兹何以能够将饥饿进行到底,以及撒切尔夫人为何那么不近人情,让她所不齿的囚犯成为道义英雄,大可借助费斯汀格认知失调的理论:

人们忘我地投入某件事情,付出越多越不容易回头,为了证明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