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爱讲笑话的水瓶男,年轻时气盛,扔掉铁饭碗,去追随内心所爱,当然除了埋头工作外,也不懂得生活。如今他变得更加细腻了,也更懂得了一片“花丝”的美。 大片青黄斑记, 烙印在石板上, 一块狭长的阴影处, 有明显的烧焦痕迹, 覆盖着“青黄”。 镊子的一个夹头穿过金属环的镂空处, 抵住一小片“金丝”, 另一个夹头挡着金属环边缘, 把它固定住。 蓝色火苗从一杆焊枪喷射而出, “呼呼”作响的火焰, 灼热了空气, 也烧熔了焊药。 采金为丝,妙手编结, 嵌玉缀翠,是为一绝。 花丝镶嵌, 以花丝为骨,镶嵌做饰, 是一门传承久远的皇家绝技, 其中北京花丝镶嵌工艺最为精湛。 扎着马尾辫的手艺人王宇放下焊枪, 直了直腰背: “这与所处的位置有很大关系, 明清时代工艺达到顶峰, 基本上就是皇家御用的工艺。 皇家的主要用料为金, 制成后献给位高权重的官员甚至是帝后, 所以工艺容不得半点马虎, 否则丢掉的不是工作而是性命。 朝廷从全国各地选拔能工巧匠, 让这种风格不仅仅属于北京 这个地域和宫廷的造物。 多元的文化又使得北京花丝 有了中华文化的属性, 带有更多中华文化的烙印。” 38岁的王宇, 入行已有16年。 那个时候, 他在一个老北京的文化展览上见到了一个摆件, 当时就被震撼到了。 后来他才知道, 那是获过奖的花丝《天坛祈年殿》。 “觉得这门手艺挺有意思的, 就去学着做了, 可能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吧。” 焊接是花丝镶嵌最难的一道工艺, 也是王宇摸索多年, 才能拿捏好的技艺。 师傅教焊接, 往往只会教个大概, 很多时候只能依靠自己去琢磨。 焊坏了的物件, 不能用手摸, 也不能拿温度计量, 很难复盘。 不过只要是有心人, 终会悟出自己的一套经验, “焊接的时候, 主要看颜色的转变, 就那短短的几秒钟。” 父母对花丝镶嵌并不了解, 刚毕业的时候, 家里人还四处托人, 想让他进事业单位。 王宇觉得那很没劲, 就没去, 最终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行当。 痴痴地爱, 可以让一个人在所选择的领域里, 终有所成。 2012年王宇参与创作的花丝镶嵌《双龙手镯》, 在第十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 获得“2012儒仕儒家·百花杯”金奖。 馆藏品最难做的就是第一件复刻品, 没有图纸没有实物, 只能凭图片去做原样复刻, 整个团队历经三个多月, 才最终完成了这件作品。 两年前, 做花丝镶嵌的师傅们技艺超绝, 但在王宇眼里, 东西还是龙镯、凤冠那些老一套的传统样式, “离我们现代生活太远了”, 他想打破那种现状, 要做一些离生活更近的创新。 就在这个时候, 他结识了“白海棠”的创始人刘静, 初次见面, 他们就相谈甚欢。 在成为“白海棠”原创设计的艺术饰品的工艺总导师后, 王宇大刀阔斧地去做创新工作, 信心满满却也遇到了困难重重。 “很多人认为, 只要按照现代审美设计就行了, 其实远没有那么简单, 当审美现代化的时候, 就会出现很多工艺的难题。” 之前很多人用的 大多是加粗的银丝粗糙工艺, 或是纯金做的隆重的款式, 而“白海棠”选择了 适应性更强、款式变化更多的18K金, 工艺和加工难度都大大增加。 “仅在18K金的原料配比上, 我们就花了半年多的时间, 再从设计出发, 每一件首饰都需要有亮点, 既要时尚又要保留花丝的东方底蕴。”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也是王宇一直在深入思考的课题。 “近些年中国风备受人们关注, 从故宫红遍网络就可以看出”。 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地将馆藏品复刻, 人们是不买单的, 只有用这些传统元素, 设计出真正能让现代人佩戴的首饰, 才能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让愿意学花丝的匠人越来越多, 也让从事这门手艺的匠人“活”起来。 从曾经单纯地对花丝感兴趣, 到现在成为北京花丝镶嵌工艺的新一代传承人, 加入了“白海棠”, 王宇不光技艺上更加精湛, 性子也磨砺了很多。 过去只要闷头做就很满足, 如今他想要做的事更多了, 他希望在未来的人生路上, 能为这门手艺做得更多, 也愿意伴随着花丝镶嵌走得更远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