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包括谱序、谱例、图、祠堂、世系表、世系录、传记、仕宦录、宗规家训、文献、修谱姓氏、五服图、余庆录等。 谱序 亦称“谱头”、“谱铭”、“谱券”。系追述本族根源、演变、迁徙、修谱目的、修谱人员构成、修订年月等。如果本谱是续修之作,除收载新写的序外,还要将以往历次修谱的旧序也一并收入。序的作用是宣扬本谱主旨,颂扬祖德,使子孙读后能敬祖向善。 谱例 亦称凡例,主要是介绍本谱的纂修原则与编写体例,收录范围,入谱与不可入谱人物的标准,行文要求等。主要是强调家族血缘的重要性和本谱记述的真实性。 图 明清时代家谱的卷首,多数都有图版,内容不完全相同。一般有祖庙、祖茔、祠堂、水源、住宅等图,不宜过多。 祠堂 主要记录家族祠堂的历史与现状、规制、神位、祠匾、管理,以及祠产、义田的管理,牌坊、祖茔及各房墓地的分布与坐向等。 世系表 亦称“根图”、“世系图”。是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这是家谱的主要内容,通常是五代为一表。 世系录 亦称“传实”、“行实”。是对世系表的解释,即记录一个人生、老、病、死、葬的简历。 传记 与世系录有点相似,不同的是世系录是本家族每个男性成员均有,而传记类则是家族中有功名贤能、丰功伟业、名可行世之人方可入传。 仕宦录 亦称“科第录”。用以记载族中历代及第入仕族人的名单、履历、科名、政绩、功勋等。 宗规家训 是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和教化家族成员的法规,内容广泛,基本上为修身、齐家、忠君、敬祖、互助、守法等方面。 文献 收载的均为本家族先人的著述,其中包括各种家规、家训、家范、墓志、行状、诗文、帖简等。 修谱姓氏 一般包括两项内容,一是领衔、编纂人姓名,二是捐献经费人姓名,均列在谱末。 五服图 五服是封建家族法规的重要依据,很多家谱后附有五服图,目的是为了令族人重视和了解行状,不得混乱。 余庆录 凡家谱修成,末尾照留几页空白纸,上书“余庆录”,意为子孙绵延,留有余庆。 以上所说的家谱结构的各种格式,并不是每部家谱都完全具备的,排列次序也不一致,但总体说来,基本上还是按上述排列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