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华考研笔试第一却落榜?谁在制造“性别歧视”的舆论陷阱

 wenzhiyi 2019-03-20

这两天,“清华大学考研歧视女生”的话题引发热议。

一名焦姓女生微博发文自述,在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研究生面试时遭遇性别歧视,笔试成绩第一,但面试分数仅60分,经“面试成绩3.5倍加权”后,最终落榜。

其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专业复试中只有自己一个女生,面试时,老师没有考查专业知识,一直在问一些无关的问题。

清华考研笔试第一却落榜?谁在制造“性别歧视”的舆论陷阱

新闻一出,清华立即被推上了舆论风口。质疑声四起,有人认为“面试成绩3.5倍加权”,明摆着是给幕后操作留空间;还有人嘲讽,考研性别歧视是公开秘密,但淘汰笔试第一的唯一女生,吃相着实太难看……种种论调,言之凿凿,似乎性别歧视、暗箱操作等“罪名”已经坐实。另一边,女生也并未获得一边倒支持,不少人把炮火集中到她身上:笔试第一被淘汰并不稀奇,反倒是这位女生有蹭热点嫌疑,怕是想当网红。众说纷纭,好不热闹。

可尴尬的是,大伙争论正热,该女生却道歉了,称自己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发表了不负责任的言论,十分愧疚。一纸短文,使得一场争论落得一地鸡毛,不少人只好叹一句“又反转了”,意兴阑珊转身离去。

清华考研笔试第一却落榜?谁在制造“性别歧视”的舆论陷阱

事实究竟如何还有待调查,但让笔者疑惑的是,从始至终,这一新闻并未有什么定论,何来反转之说?受众为何又有被蒙了的感觉?

回看这则消息,作为万众瞩目的名校,清华本身就自带流量,再切中性别歧视这一难以驱散的社会焦虑,教育公平与社会矛盾交织,成为舆论热点就是一种必然。尤为关键的是,即便新闻在刷屏之时事实并不清楚,也并没影响公众根据“名校暗箱操作”“性别歧视”等标签,做出自己的评判。所以,很大程度上来看,在新闻日益标签化的当下,真实与否并不重要,公众不过是在情绪驱使下,根据自己的认知偏见、刻板印象在讨论问题。恰是如此,一些新闻会很容易走热,但也自带强烈的“反转”属性。

清华考研笔试第一却落榜?谁在制造“性别歧视”的舆论陷阱

情绪为先、事实靠后,这场舆论风波折射出的是网络传播的畸态。

这不禁让人想起重庆公交坠江时“女司机逆行”之说,分析来看,彼时这一论断之所以大有市场,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一说法极大契合了社会对女司机的偏见。换句话说就是,刻板印象提升了其可信度。媒体、受众都带着情绪第一时间跳进了“陷阱”,完全顾不上核查求证。

早在几年前,“后真相(post-truth)”就被评为牛津词典年度国际热词,简单来说,这是指“诉诸情感与个人信仰,比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公众观点的种种现象”。客观事实抵不过情绪渲染,公众在来回反转中晕头转向,不禁让人唏嘘。

清华考研笔试第一却落榜?谁在制造“性别歧视”的舆论陷阱

过于诉诸情绪,新闻必然不停反转。

针对这一倾向,媒体当要有所作为,先有“真实”再有“速度”,切莫一味追求热点,乱贴标签。另一方面,受众也不该有“瓜”就吃、看热闹不嫌事大,面对嘈杂,更该提高警惕,给网络空间留下理性思考的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