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遗落在草原上的历史遗痕/北魏重镇-武川

 昵称55301288 2019-03-20

想去探寻武川古镇的想法已经很久了。作为内蒙古西部唯一一座走出10位皇帝,创建三个王朝的帝王之乡——北魏武川镇,怎么能不让我心思神往呢?戊戌金秋,白露初临,我与几位文友相约,踏上了去往塞外草原的旅程。

车从薛家湾出发,一个多小时后到了呼和浩特进大青山到武川县S104公路入口处。车在旁边加油站加油时,我不经意间看到路旁边一块不起眼的指示牌上写着四个字:坝子口村。之所以不经意,是因为这块牌子即普通又陈旧,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仅仅是这四个字,一个在中国秦汉隋唐期间曾经闻名了近千年的地名浮现我脑海中:白道城!是的,这里就是白道城遗址。只是,这里放眼就是一个北方普通的已经找不到一丝古城气息的小村落,历史上那个著名的城市早已淹没在时间的泥土里,能够还原部分历史真相的,只能在一堆发黄的故纸里找寻了。

一、白道城

白道城因其建在白道上而得名。白道是大青山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也是蒙古高原草原部落进入晋陕中原地区最便捷的通道。为方便读者对白道的重要性有大概了解,先让我讲一下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从战略角度对中华文明的保护作用。

我国东面是汪洋大海,这在航海业不发达的古代可以说是天然沟壑,自动屏蔽了许多潜在的敌人,只到180年前,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才受到来自海上的威胁。我国南面是横断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这个连鸟都飞不过去的高原,使世界上两大古老文明——中华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即使地域相连,也没有发生碰撞。我国西部是昆仑山脉,这一山脉正如古人预测的那样,成为中国的脊梁。巍巍昆仑,不仅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也遏制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这些曾经征服了地球上四分之三文明的战马东进的脚步。只到8世纪中叶(公元751年),由于唐朝占领了中亚河中地区(指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大唐与阿拉伯帝国才在怛罗斯进行了一次大战,这也是唯一一次中华文明与来自边界西面的文明进行的一次碰撞。好在当时中国正处于强大的唐帝国时代,即使疆域已经大到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也只能停留在河中地区不再能够寸进。

而中华文明真正受到的威胁,则一直是来自北方。从战国秦汉时代的匈奴,到魏晋南北朝的柔然,再到唐时突厥,宋时契丹、蒙古,明时女真,中原文明无一例外都与这些北方民族时时发生着碰撞,直到在清帝国时几大文明逐渐融合为中华文明时才趋于平静。但碰撞的过程,却对当时两个文明统治下的平民——无论是中原的汉民还是草原的牧民,带去的只有战乱和死亡。于是中原政权从战国开始,就筹划一道人为想隔绝来自北方威胁的屏障,这项工程在秦始皇手上得以完成,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同时,战略家发现,还有一道天然的屏障,隔绝着南北交通,这就是现在位于北京北的燕山山脉和位于呼和浩特北的阴山山脉。只是这两大山脉都有几条贯通南北的山沟,成为这个屏障的重要缺陷。比如燕山山脉有喜峰口和古北口等贯通南北的山沟,以及沿着渤海通过山海关连接东北与华北的辽西走廊。中原政权尤其是明朝在这三处派重兵看守,后来几次大的战役都在此发生。如崇祯二年(1629年)10月,10余万后金军避开宁远山海关,突破明蓟镇中路的喜峰口,突入关内,兵临北京城下。1933年3月,日本关东军进攻长城隘口喜峰口,宋哲元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抗争,打响了喜峰口抗战的第一枪。

横亘于蒙古高原南部的阴山山脉,多为崇山峻岭和深谷陡坡。山北是较平坦的高地草原,山南是一马平川的土默特平原。连通大青山南北最后形成便捷通道的主要有两条沟,一条是位于呼和浩特西北的乌素图沟(古称白道渠),另一条是包头附近的昆都仑河谷(古称石门沟),两条山谷孕育出的大黑河和昆都仑河,如两条生命的乳带,几千年来哺育着土默特平原上的人民。

早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就看到这两条沟谷对当时北方匈奴的战略地位,于是在现今呼和浩特古城乡和包头九原区设立九原郡和云中郡,同时派大将蒙恬带当时秦朝最精锐的部队——30万九原铁骑驻守九原。汉朝时,这一地区战略位置更加重要,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北击匈奴有一次就是从云中郡出发的。北魏时期,由于北魏都城曾先后在今天内蒙古呼和浩特和林格尔盛乐园区和山西大同,因此防范北方柔然的防线放在阴山以北,在今包头固阳西南设怀朔镇,以把控昆都仑河谷;在今内蒙古武川县西设武川镇,以把控乌素图沟旁的白道。而这两个郡,竟走出几位绝世英雄,曾经镇守怀朔镇的高欢,和武川镇人宇文泰分裂北魏,高欢在洛阳建东魏,后其子高洋废东魏自己称帝,历史上称北齐;宇文泰在长安建西魏,后其子宇文觉废西魏自己称帝,历史上称北周。这部分内容将在后文中祥述。

明清时,由蒙古民族女政治家三娘子在古白道出口修建呼和浩特城,因此明清时期民间把呼和浩特也称三娘子城。无独有偶的是,三娘子故乡正是我们这次草原之行的终点——包头达茂旗。而昆都仑河出口,则屹立起了包头城。现在这两座城市成为内蒙古数一数二的城市。虽然城市发展主要是因为新中国现在国富民强,但两座城市的选址,则主要是因为其便利的交通和独一无二的战略位置决定的。

东周时,人们苦于乌素图沟内山高谷深,大批人员和车马较难于通行的实际,于是便在附近山势较缓地带开辟出一条山道。这条山道有一段为凝灰岩构成的山梁,高出地面3至6米,宽约20至30米,南北长380米,很远就能看到这条白色长带,慢慢也起到路标作用。这便是白道名称的由来。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云州云中条上亦曾记述白道,称“白道川,当原阳镇北,至山上,当路千余步,地土白色如石灰,遥自百里即见之,即阴山路也”。这条驰名的交通要道,在宋以前都称为白道,这也让我想起准格尔旗的白大路,成因大致也是如此吧。

白道修成后,便成为大青山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北魏时,朝廷为了控制大青山南北的交通,在山谷口南修筑白道城。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详细记载了白道和白道城所处的地形地貌,历史典故等。同时,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白道和白道城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北齐文宣帝高洋于555年(天保六年)亲自率兵追击茹茹(柔然),将其辎重留于白道,然后用轻骑追击茹菇,远至怀朔和沃野镇城,大胜而还。隋文帝于583年(开皇三年)派卫王杨爽率领李元节等四将,北击突厥沙钵略可汗,在白道大破之。唐代突厥于622年(武德五年)杀刘武周于白道。唐朝时,太宗李世民派大将李靖率军迎击突厥,在白道大破敌军后纵兵追击,一直追到阴山以北,生擒突厥可汗,从此掌控大青山到漠北的广大地区。辽天祚帝保大二年(1122年),金占领辽都南京(今北京市),辽末代皇帝天祚帝耶律延禧从云中(今山西大同)逃入夹山(今大青山内蒙古土默特左旗段),在白道打败金军前锋,开始在大青山开展游击战,使得濒临灭亡的辽国又得以残喘了3年。

据史书记载,白道城是北魏朝廷在汉代古城垣的基础上进行建造的,东墙长约1 90米。同时,北魏王朝还在白道岭上建有行官,现今遗迹仍很清楚,它位于乌素图沟以东娱蚣坝山后坡,行官外围有椭圆形的石墙,东西最大直径约80米,有城门四座。院内有一座圆形的建筑台基,直径约45米。《水经注》记载:“宫城在白道岭北阜上,其城圆角而不方,四门列观,城内唯台殿而已”。现在遗迹与文献对照,说明就是白道行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