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词记】文廷式:高唱大江东,惊起鱼龙(下)

 真友书屋 2019-03-20

就词风而言,文廷式更多的是偏重苏、辛一派的豪放词。虽然如此,他的词作中也有效仿花间词的特征,比如他所作的两首《菩萨蛮》:

帘波轻漾屏山悄,锦衾梦断闻啼鸟。此际觉春寒,绣罗衣恁单。

幽兰凝露重,江远花共。愁极夜如年,静看垆上烟。

情深不惜明珰解,泪珠还沁鲛绡在。云袅翠翘低,沉沉蕙思迷。

画桥秋色浅,落叶重门掩。别久倍思量,锦衾初夜长。

对于此词,王瀣的评价是“秾缛似唐人”(龙榆生《重校集评云起轩词》)。但总体而言,文廷式还是喜欢东坡的词风,夏敬观在《吷庵手批东坡词》中说:“惟文道希学士,差能学苏。”对于这首词,陈宝箴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胸襟甚大,非普通词人语。”(龙榆生《云起轩词评校补编》)

关于仿东坡的词作,文廷式最得意的一篇则是《浪淘沙·赤壁怀古》:

高唱大江东,惊起鱼龙。何人横槊太匆匆。未锁二乔铜雀上,那算英雄。

杯酒酹长空,我尚飘蓬。披襟聊快大王风。长剑几时天外倚,直上崆峒。

在豪放派中,苏、辛并称,文廷式既然喜欢东坡的豪放词风,其当然也会偏好稼轩,他所作的一首《祝英台近》,就属于仿辛之作:

翦鲛绡,传燕语,黯黯碧云暮。愁望春归,春到更无绪。园林红紫千千,放教狼藉,休但怨连番风雨。

谢桥路,十载重约钿车,惊心旧游误。玉佩尘生,此恨奈何许。倚楼极目天涯,天涯尽处,算只有濛濛飞絮。

对于该词,文廷式的弟子叶恭绰评价说:“与稼轩《宝钗分》,同为感时之作。”叶恭绰所说的《宝钗分》,实为辛弃疾所作《祝英台近·晚春》一词的首句,我将该词抄录于此,可让喜爱的朋友与文廷式的仿作进行比较: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其实,辛弃疾的词并不容易效仿,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稼轩一体,后人不易学步。无稼轩才力,无稼轩胸襟,又不处稼轩境地,欲于粗莽中见沉郁,其可得乎?”

陈认为辛弃疾的才力和胸襟都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而文廷式敢效此词,即可知其有着何等的才气。汪辟疆在《近代词人小传》中评价说:“道希以文章气节负一时清望,长短句得苏辛之遗,诗则知者甚稀,实则力追浣花,有《诸将》《咏古》之遗意。”那个时期词坛上的主流是视婉约为正宗,文廷式虽然跟这些词人多有交往,但他却没有受到这些人的影响,也正因如此,他的词作才有着自己的面目。钱仲联在《梦苕庵诗话》中说:“萍乡文芸阁廷式,以词名一代,其词气王神流,得稼轩之髓。于晚清王半塘、郑叔问、朱古微、况蕙风四家之外,别树一帜。”

虽然如此,文廷式的视野也并不局限于苏、辛,他甚至还模仿过婉约派秦观的作品,如《满庭芳·拟秦少游》:

蘸水兰红,黏天草碧,征帆初过潇湘。别时不觉,别后转凄凉。前路烟波浩渺,行行远,触绪堪伤。云间雁,月明孤影,愁绝楚天长。

思量,他日事,心期暗卜,灯穗成双。但千万叮咛,莫损年芳。牢系同心结子,五湖约,头白何妨?风兼雨,梦魂难度,倚枕听寒江。

而更有意思的,文廷式还用《楚辞》的语言来填词,他甚至把《楚辞》的原句用入词中,比如他所作的《沁园春·檃括楚辞山鬼篇意以招隐士》:

若有人兮,在彼山阿,淡然忘归。想云端独立,带萝披荔,松阴含睇,乘豹从狸。且挽灵修,长怀公子,薄暮飘风偃桂旗。难行路,向石茸扪葛,山秀搴芝。

最怜雨晦风凄,更猿狖宵鸣声正悲。怅幽篁久处,天高难问,芳蘅空折,岁晏谁贻。子或慕予,君宁思我,欲问山人转自疑。归来好,有华堂广燕,慰尔离思。

对于这首词,莫立民在《近代词史》中称:“这不是一首成功的词。先不说音节的涩滞,意境的暗晦,情思的枯寂,单就用词的生冷,就令读者望而却步。但它溶楚辞原句入词的写法,却令人耳目一新,为一种崭新的笔法,也为词的一种崭新的风格。”

上海起义失败后,文廷式的心绪大受影响,他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整理自己的文章方面,恰如严迪昌在《清词史》中说:“于学尤长于史部,一生学问积萃成《纯常子枝语》。”余外,文廷式依然喜欢填词,他所作的一首《南乡子·病中戏笔》被严迪昌评价为“是词人病故前不久的作品,名曰‘戏笔’,实是大哀无泪,短歌当哭”:

一室病维摩,且喜闲庭掩雀罗。煮药翻书浑有味,呵呵,老子无愁世则那?

莽莽旧山河,谁向新亭泪点多?惟有鹧鸪声解道:哥哥!行不得时可奈何?

对于文廷式的整体词作风格,朱庸斋在《分春馆词话》中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朱庸斋曰:‘清中叶以后,词家多谈姜张,而少及苏、辛。至文廷式出,以其俊逸、豪宕之笔,始为苏、辛一派吐气。文氏学苏、辛,不似阳羡诸公,无一毫叫嚣浮滑陋习。盖从骨骼处学苏、沉痛处学辛也。”而《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中在评价文廷式的《云起轩词》时,也有着这样的定论:“今观其词,思力果锐,音调苍凉,虽时露锋芒,不足为病。其清丽妩媚之作,亦如燕赵佳人,外柔而内刚也。其与王鹏运、沈曾植、易顺鼎诸人相往还,可征其切磋之功矣。”

杨岐寺后的两棵唐柏

苍劲

文廷式墓位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杨岐村杨岐寺北的后山上。从查得的资料知道文廷式墓在杨岐寺后面的山上,转到寺的后侧,看到了两株巨大的柏树,底下的铭牌写明叫“唐柏”,又名“到栽柏”,这个介绍铭牌上写着:

传说此柏树是第一个和尚到此栽活,因此叫“到栽柏”。因和尚栽树时施了法,故虽经千年风霜雨雪,依然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树高31米、树围7米、直径2.33米。2000年6月,经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专家对唐柏进行研究考证,树龄已达1750余年。

介绍牌

两棵柏树依然茂盛苍翠,它们站在这儿将近1800年,无数人曾经像我一样站在这里,欣赏着它们的身姿,我感叹着人生的短暂,想起电视连续剧《康熙大帝》中的那首主题曲“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如果把这首歌唱给这两棵唐柏,我想这两棵树肯定笑了:五百年算什么,不过是我的婴儿期。

站在此处可以看到寺院的房顶

由此出门后登山

资料上说,文廷式的墓距杨岐寺约50米的距离。在两株唐柏的后面,有个很窄的小门洞,上面却没有门,从这个门洞穿过就是上山的石台阶,沿着石台阶走出几十米远,远远的看到向一个石柱一样的物体,我想这就是文廷式墓了,走到跟前才看清楚,原来这是寺庙里建的水塔。沿着水塔左转仍然是上山的石阶,再前行二十余米,看到石阶旁的侧墙上嵌着江西省政府颁发的文廷式墓文保牌,我想这回是真到了,然而走到跟前看到的除了这个文保牌,一无所有,于是继续向山上走去。

走近一看,原来是水塔

继续攀登

又在上山台阶上走出一百多米,由于台阶太过陡峭,短短的一段路程,却累得两腿发软,并且到这两腿发软的地步时却看到了岔路。这是在山上寻访过程中最怕遇到的情形,幸亏司机好奇,他跟着我也登了上来,于是我两人分头走,各走一个方向,又艰难地登了五分钟后,就听到了他的叫喊声,原来是他找对了,我掉头下来重新回到岔口走上了正确的路,在半山腰的平台上终于看到了文廷式墓。

看到了文保牌

来到了墓前

十几年前到澳洲去看一个朋友,当时澳洲的地产很是兴旺,朋友说他也买到了一块地,但我却从他的表情中看不出一丝得宝的感觉。我恭喜他之后又问他何以是如此表情,他苦笑着说没什么可高兴的,然后给我讲了一个距离误差的故事:他说自己前一段是在乘飞机时认识了邻座的一位地产商,俩人聊的话题当然是土地的飞涨,那位地产商说自己手头恰有一块很便宜的地,正想脱手,并且指着飞机下面飞跃而过的大地说:就在这个下面。二十多分钟后飞机落地了,朋友从直觉上认为这块地离市区很近,马上就跟着地产商到他的公司签约买了下来。过了一段,他有空时,才兴冲冲地开车要去看看自己的战利品,没想到开了七个多小时的汽车才来到了目的地,这才知道这里没有直通的路,需要绕来绕去才能到达。

墓碑的形式颇为别致

后面的墓碑形式颇为别致

我突然觉得文廷式墓的记载者跟朋友的这个故事有一比:也许记载者说的是寺到墓之间的空中直线距离,而实际要找到这个墓却要在山中做“之”字形的盘旋上升,我又不是松鼠,怎么可能将山中的一切障碍视若无物,上山的路绕来绕去,又没有任何指示牌,所以明明知道在后山,能够找到也是不易的一件事。

墓顶的宝珠

简介

望柱上的文字

另一根望柱

文廷式墓在后山的山腰上,占地约二百多平米,地面以及山体的裙墙全部硬化,墓丘的方式有些特别,墓前有一块石碑高不过一米,然而上面没有文字,中间却是镂空的,镂空处上面呈折扇扇面状,而下面的一个镂空孔却是圆头石碑状,我想这种制式肯定有它的寓意,可惜我不懂行。我感兴趣的是这个坟丘的顶部,有一个石制的顶戴花翎状的珊瑚珠,上面刻着“大学士墓”的字样。旁边还有杨岐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立的“文廷式墓”的介绍牌,上面写明文廷式墓的介绍及他的著作,但既然做得这么细,那为什么不将岔路口的路牌挂上几块呢。墓的正前方还有两根近三米高的望柱,从石头的风化程度看,的确是墓上的原物,墓的周围翠竹满山,没有其它的杂物,的确是幽静至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