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医圣“张仲景”青睐的桂枝,跟这味药很相似,你能鉴别吗?

 驿站hi0688 2019-03-20

上期药材

上期后面的图片是乌药

桂枝,本经上品,古书言:“肉桂,乃阳中之阳,浮也。气之薄者,桂枝也,气薄能发泄,桂枝上行而发表。”由此可见桂枝源于桂,有很好的发散解表之功效,同时还被医圣“张仲景”而青睐。

乌药,在《本经》记载:“乌以色名。”其叶状似鰟比鲫鱼,故称鰟比树。其气似樟,又称矮樟。那么,桂枝和乌药有什么区别?让我们了解一下。

药材对比

药材

桂枝

乌药

原植物图

饮片图

来源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春、夏两季采收,主产于两广地区,以幼嫩、色棕红、气香者为佳。

为樟科植物乌药的块根。全年可挖,主产于江浙、安徽、陕西等地。以平整不卷、厚薄均匀、色淡、有粉性、无黑斑、不破碎者为佳。

形态特征

呈长圆柱形,多分枝,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至浅黄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

根纺锤形,略弯曲,有的中部收缩成连珠状,称“乌药珠”。长5~15厘米,直径1~3厘米。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有细纵纹及稀疏的细根痕,有的中有环状裂纹。质极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棕白色。气芳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

别名

桂枝尖、嫩桂枝。

台乌药、台乌珠

性味归经

辛、甘,温。归肺、心肾、脾经。

辛、温。归肺、脾、肾、膀胱经。

功效

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

主治

1、风寒解表;2、阳虚水肿;3、风寒湿痹,月经不调;4、胸痹心悸;5、虚寒腹痛。

1、寒凝气滞所致的诸痛之症;2、尿频、遗尿。

配伍

1、桂枝配白芍,散敛相兼、补泻兼顾,既能发散又能调和,治疗表虚有汗、风寒感冒等症有效应疗效。

2、桂枝配桃仁,增强活血通经的功效,治疗淤血所致的月经不调,疼痛等症有确切疗效。

3、桂枝配茯苓,能脾肾助气化,又能祛湿利水,治疗痰饮内停所致的眩晕、心悸,小便不利、水肿等症有一定疗效。

1、台乌配肉桂,能散寒温经,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经痛等症有确切疗效。

2、台乌配益智仁,能除下元虚冷,固涩缩尿,治疗遗尿、小便频数等症有一定疗效。

3、台乌配木香能散寒、行气、止痛,治疗寒凝气滞所致的诸痛之症有相应效果。

有效成分

含挥发油、桂皮醛、有机酸、多糖等。

含生物碱、挥发油等。

现代应用

研究发现,桂枝对多种病菌有抑制作用,同时有解热、止咳、祛痰等作用,故此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

现代研究发现,乌药对胃肠道的平滑肌有兴奋和抑制双向作用,在临床上会使用加味乌药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同时也在其他病症中广泛使用。

禁忌

阴虚火旺忌用,孕妇、月经不调者慎用。

孕妇、体虚者慎用。

桂枝方剂

千古第一方-桂枝汤

《伤寒论》

方组:桂枝、芍药、甘草(炙)、大枣(去核)、生姜。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配伍特点

首先运用桂枝的辛、温之性味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再以芍药的酸、寒收敛、平肝起到一辛散一酸收,解表和里的功效,再利用生姜的辛辣、温的特性增强桂枝功效,同时止呕,然后运用大枣的甘性与芍药的酸性中和,酸甘化阴,滋养阴液,最后使用甘草之甘平调和诸药,护卫中气,以达平衡。

桂枝食疗

桂枝炖猪腰

材料:桂枝10g、沙参10g、玉竹10g、枸杞子5g、猪腰1个、姜、盐若干

制法:1、把药材、猪腰洗净切备用;2、把药材、猪腰、姜一并放入炖盅,清水略泡过食材表面,盖上盅盖;3、放入锅中慢炖一个半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主治:肾阳虚

功效:对于老年人眼睛模糊、用脑过度的精神疲劳等

下期药材

下面这两味中药是什么,你能看出来吗?如果你猜到了,可以在文章下方留言,告诉胡世云主任你的答案哦。一起开动脑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