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驭风 劐这个字虽然难写,但口语里经常用,比如:把绳子劐开。书面常常被错写成“豁”。 劐念huō意思是:用剪刀劐开,用剪刀等刀具插入物体,然后顺势拉开:如:把鱼肚子劐开 。 用刀划开:如:用刀一劐,绳子就断了。 还有就是用耕具划开土壤:如:劐地 远古的时候,生产力低下,所用的农耕用具都很原始,比如耠子,就是用于翻土,使土变得松软以便于种植农作物,使其更好的生长的一种农具。耠子和犁不同的是,耠子向两侧侧翻土,而犁是把土地犁出一道沟,向一侧翻土。 ![]() 图片来自网络 耠子一般用于农作物长出后进行翻土、二次追肥使用。比锄子锄草松地要快的多。耠子、犁一般都用驴、马、牛拉着工作的。用驴比用马好,马虽然比驴有劲,翻的快,深,可是马忒嘴馋,边干活边吃庄稼。 ![]() 图片来自网络 实在穷的没条件的,只好一人拉,一人扶,这活可不轻松。农民使用耠子种地已有几千年历史,可以说,耠子是传统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为人们能吃饱肚子立了大功。现在,科技进步带来了生产工具的革命,传统的、效率低下的农耕工具逐渐被淘汰了,成为历史。 更正: 每日一醉20190314 马厩 文/驭风 厩jiù,不是“廊”,虽然猛一看两个字有点像,仔细分辨,还是区别不小。 马厩,音马“jiù”,原意是马棚,泛指牲口棚。相关词组如:厩长(掌管马厩的官吏);厩苑(养马场);厩率(马夫);厩副(马厩的副职官长);厩圉(马棚);厩闲(马房)。 古文字中,“厂”与“广”常常通用,都表示与房舍、居住有关。 六系为厩,厩一仆夫,计马二百十六匹也。(《周礼》) 马在古代是很牛叉的动物,是人类的好帮手,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整个中国历史,基本上都是北方侵略南方,原因就是因为北方有马,马多好办事。所以,各朝各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养马。《周礼》对此有详细的说明和规定。设立“校人”专管马政,就是确认马的类别和养马的数量。 以前,根据用途,马有六种,分别是:种马、戎马、齐马、道马、田马和驽马。顾名思义,种马是配种用的马,地位超然,种马走的路叫玉路;戎马就是军马,专门打仗用的战马,待遇也很好,戎马走的路叫戎路;齐马是皇帝或者官员使用的“公务马”,也不错,齐马走的专路名叫金路;道马就是道上跑运输的,速度快点负责驿站之间传递消息,力气大的拉货载重,道马走的路叫像路;田马就是地里干活的,田马走的是田路;驽马就是特次的马,属于用坏的、跑废的、天生啥都行的马,除了干点力所能及的、上不了台面的碎催活,基本上炖炖吃了。 四匹马为乘,三乘为皂(十二匹)。设一下士(趣马)管理。三皂为系(三十六匹),设一中士(驭夫)管理。六系为厩(二百一十六匹),设一上士(仆夫)管理。六厩成校,校分左右。注意,此校官名校人,千万不可称呼校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