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家聊一个有关收入的话题:为什么感觉中国人月入过万很普遍了? 曾经看过一个微博话题:#90后月入多少算正常#,评论区出现很多月入过万的年轻人纷纷留言: 曾经看过一个街头采访视频:男朋友一个月工资5000能养活你吗? 视频中女生普遍表示,最起码得一万块。 甚至有的女生说,月薪5000,连清一次购物车都不够,一个包都是一万多块钱...... 曾经在知乎看到过很多对于没有实现月入过万的焦虑: 月薪低于一万的男生结婚后会不会很困难? 如何才能月薪过万? 30岁还没有月薪过万怎么办? 在营销号中,叙事列举的主人公,动辄月入5万、年收入100万...... 有刚毕业的菜友表示,过年时,很多亲朋好友劈头盖脸就是一句:每个月起码有1万吧? 从什么时候开始,月入过万成为社会对收入认可的起点线,成为一个人混得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 那么,中国人月入过万已经很普遍了吗? 真相到底是怎样,我们不妨从大数据的层面来看一下。 这是2018年全国各省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排名前三的上海、北京、浙江,其2018月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349元、5197万、3820元,是不是远比你想象得要低? 数据样本取自全国16万个居民家庭,这里的“可支配收入”指的是在除去五险一金和个税之后的能拿到手的收入。 另外,有数据显示,在缴纳个税基础为3500元时,全国的个人所得税缴纳人数大约为1.87亿,而在新税法将3500调整为5000之后,全国交税的人数减少至6400万人。 再结合另外一组数据,2018年我国16岁至59岁的劳动人口约有9亿人。 计算以上数据后你会发现,月薪超过5000的劳动人口大约只占7%。 至于月入过万的,则已经是站在收入的金字塔顶端的少数精英分子了。 从大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到底是月入过万的人占绝大多数,还是月入低于5000的占绝大多数,答案不言而喻。 至于为啥铺天盖地的营销号和社交平台都是月入过万的身影,其实不过是因为占据少数的月入过万的精英分子掌握了绝大部分的社交媒体话语权而已。 就拿拼多多上市一事来说,铺天盖地都是拼多多的出现说明消费降级的言论。 在各大媒体上大呼对拼多多的存在感到诧异不解的,都是月入过万、生活精致的精英人群。 而真正的拼多多用户,大部分并没有感受到所谓的消费降级。 对他们来说,拼多多的廉价品很平常,拼多多的存在很正常,不过是一场购物从线下到线上的转移而已,只是线上的选择会更多,偶尔还有红包而已。 所以,并不是中国人真的普遍月入过万了,只是活跃在各主流媒体和社交平台发声的,恰巧都是月入过万的人罢了。 |
|
来自: 昵称605301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