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 白下门 即东门,宋、元两代均称白下门。简称,“白门”。 龙光门 又称“龙西门”、“水西门”。 西门 又称大西门。 玄武门 又称元武门,即北门。 《景定建康志》卷五《府城之图》北门旁即标称“元武门”。出北门,沿城墙、城壕东行是当时观赏金陵风景的最佳路线之一。宋人记之曰:“自金陵月堂谒蒋帝祠,初出北门。始辨色。行平野中,时暮春,人家桃李未谢,西望城壁壕水,或绝或流。多、白鹭,迤逦近山,风物天秀,如行锦绣图画中。” 栅寨门 又称“铁窗子”。 《至正金陵新志》卷一《地理图考·旧建康府城形势图考》注云:“栅寨门在城西门近南,凿城立栅.通古运渎,不详其始,复五闸以泄城内水,入于江,俗呼为栅寨门.今呼铁窗子是也。”“铁窗子”得名,疑与栅寨门下有铁水窗有关。四库全书本《至正金陵新志》卷一又记此门“俗呼济秦门”。 南宋后期,栅寨门年久失修。景定元年(1260),马光祖曾对栅寨门进行大修。重修后的栅寨门,门外置瓮城,门上建硬楼七间。前壁有闪门六扇,皆以铁包裹。又有“两屋山、武台各一座。屋下车轴、车颊一座.绞棒一尺二条,车窗麻索四条”。临水有券门一座,门高一丈五尺,宽一丈四尺,门深三丈三尺,券门两侧墙面包砌砖石,计四丈二尺,其下有石脚石面及铁水窗两扇。铁水窗前后有拦草椿木,两侧作雁翅状,高六尺五寸,长三丈。城内南北有登城慢道,长五丈五尺。在门前接近壕岸的地方,还有木栅及护险墙各一道,长四丈五尺。 栅寨门之外其他城门的形制,虽无具体文字记载,但《景定建康志》卷五《府城之图》却为考察各城门面貌提供了形象直观的材料。此图显示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外侧皆有一重瓮城,为横长方形。惟南门因是正门,瓮城门面南,直对主城城门和御街。东门、北门瓮城皆“屈曲开门”,可避免攻城时敌人长驱直入城内,从而构成曲折迂回的形势。其中东门瓮城门开在南墙上,北门瓮城门开在西墙,而西门瓮城则未标门向。值得注意的是,此图个别瓮城门向与同卷《历代城郭互见之图》互相矛盾,如后图北门瓮城门开在东墙,西门瓮城门则清晰标明是直开正对主城城门。何者为是,需要进一步探讨。 除上水门、下水门、栅寨门外,《景定建康志》卷五《府城之图》中各城门之上皆绘有门楼。栅寨门外既未见绘瓮城,其上亦未绘门楼,可能此图绘于景定元年(1260)马光祖改创栅寨门之前。城门洞之形状,从图示看,各水门及瓮城门洞似皆为拱形券门,而各陆门之主城门似均为“过梁式”木构门洞,门洞形状为梯形。 与城门相关的建筑,有白下亭及四城门接官亭。各城门附近,设有税亭、备用之廊屋等附属建筑。 白下亭 即东门外驿亭。 志载:王安石宅在今半山园,有诗曰:“东门白下亭,摧甓蔓寒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