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无版权图库,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孔明先生告诉外甥(四) 来自平讲平说 00:00 05:10 ◆ ◆ ◆ 文 | 趙玉平 孔明先生在《诫外甥书》当中谈的第三个要点是“广咨问”,这个意思就是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学会向别人多请教。关于这个,想跟大家分享两个方面,一个是态度问题,一个是角度问题。 先谈谈态度问题,禅宗当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说一个水杯要想从水壶里得到水,杯的位置要比壶低。假如杯的位置比壶高,那一滴水也得不到,这叫低姿态才有收获。为人处事懂得低姿态,别人才会帮你,才会支持你。假如一副高高在上、趾高气扬、骄傲自满的样子,那就很容易错过重大机会。 比如三国里的曹操来见张松,本来张松想献图,但是曹操一副傲慢自大的样子,张松就没有把西川地理图献给曹操,曹操白白地错失了统一天下的机会。与此相反,刘备就特别礼贤下士,特别低姿态。张松本来没有想把地理图献给刘备,后来被感动了,结果一下就把这图就献给刘备了。 刘备的低姿态那是有目共睹的,在“三顾茅庐”当中他展示出了足够的低姿态,所以感动了诸葛亮。最后我们这位孔明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真是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所以在跟别人沟通交流的时候,低姿态特别地重要。 谈完态度问题,再谈谈角度问题。大家听说过一个成语“盲人摸象”。盲人的视力不好,在大象面前他只能摸到一个局部,有人摸到大象的腿,说象长得像柱子;有人摸到大象的鼻子,说象长得像管子;有人摸到大象的身躯,说大象像一堵墙;有人摸到大象的尾巴说,不对,大象像一条绳子。 其实进一步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些盲人他们坐在一起沟通沟通,商量商量,他们一下子就能知道大象真实的样子。可见这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特别地重要! 其实从本质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摸象的盲人,我们的认知是有限的。比如说搞管理的不见得精通文史哲,搞文史哲的不见得精通心理学,管理学、心理学、文史哲都精通了,那可能你对数学和物理学掌握得并不多。所以每个人的认知他都是有局限的。 在认识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往往产生了局部的片面的眼光和结论,这个时候就迫切地需要听听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看这个世界。 宋代有个著名的故事。北宋名臣马知节,他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马知节特别喜欢这幅画。有一天太阳很好,他把这幅画放在厅前打开来晒一晒,凑巧被路过的老农看见。这个过路的老农就摇头说,这画画得不对。 马知节感到很奇怪,这大师画得有什么不对。老农解释说,我不懂画画,但是我太了解这牛了。牛打架的时候,那尾巴是夹在两腿中间的。您看您这画,那牛尾巴都撅上天去了,这个完全不对!所以马知节就很感叹,再高明的大画家他对牛的了解可能也不如一个农民。 所以我们遇事的时候一定要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一方面听一听专家怎么说,一方面听一听普通老百姓怎么说,这样我们得到的信息才会变得更全面、更真实。 最后我们大家来分享一个常用词,咱经常说“这人真有学问”。大家看“学问”是两个字,会学还得会问。光会学不会提问,那不叫有学问。管理学领域有一句名言,找到正确的问题,那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善于提问、善于向别人请教的人,那才是真正的高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