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94岁国医大师:在人民大会堂受表彰,成中医训诂校勘第一人!

 初上旅途Lzg 2019-03-20

清晨,书桌旁,一位老人在伏案书写,镜片几乎贴于桌面,手臂摆动缓慢而遒劲,钢笔字迹工整而漂亮:'固活就是姑活,固、姑字通。'这样的场景,常会在湖北中医药大学资深教授、国医大师李今庸的书房看到。李老今年已经94岁高龄了,但是仍然笔耕不辍,情系中医药的发展。

湖北94岁国医大师:在人民大会堂受表彰,成中医训诂校勘第一人!

结缘中医,走上训诂之路

1925年,李今庸出生在湖北枣阳的一个中医世家,自小受到家庭的熏陶,7岁时,进入私塾读书,跟随老师学习儒家经典,为后来学习中医药学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他13岁时,国家正处于战火之中,李今庸的家乡沦陷,于是他就辍学在家跟随父亲学习中医,购药炮制,兼以学文。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先后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以及《雷公药性赋》《时方歌括》等医书,同时还阅读了《毛诗》《周易》《书经》等古书,并随其父学习临证之术。父亲要求严格,他自身也刻苦勤奋,11年后,李今庸'出师',开始独立行医。1953年,李今庸响应国家号召,在家乡以父亲的诊所为基础组建了'联合诊所',替四邻八乡的百姓防病治病。1955年调至湖北省卫生厅中医科工作,1957年又从省卫生厅调至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后更名为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药大学)任教,担任中医教学工作。

1961年,时任湖北中医学院副院长蒋立庵老先生送给李今庸一本《江汉论坛》杂志,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这本杂志主要刊登的是有关古书校勘、训诂方面的文章,让李今庸深受启发,立志掌握校勘训诂学的相关知识,以便更有效地研究整理古典医籍。后来,他大量阅读了相关书籍,如《说文解字》《尔雅》《广雅》《广韵》《玉篇》等以及诸子百家、二十四史等,由此走上中医训诂校勘之路。

中医训诂校勘第一人

训诂校勘工作枯燥而沉闷,需要研读数百种古籍,在晦涩深奥的古文字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错漏中寻求真谛,再汇总成文,遇到一个难题,要研究数天、数月甚至数十年。

1982年,黑龙江省年过八旬的一位老中医高栻国先生专门找到李今庸询问:'《淮南子》书里讲的'玄田为畜'一句,是不是指'气功''?他请李今庸考证一下。多年来,李今庸一直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一直到2004年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考证'玄田为畜'时作了阐明:

'畜'字,周时本作'兹+田 ',李斯作小篆时省去其上部'兹'字之半而成'畜'形,《淮南子》误认其为'玄田'而成,遂说'玄田为畜'。据此,《淮南子》书中虽有言及气功者,然此'玄田为畜'之义,则与气功无涉也。

李今庸常说:'治学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厚积而薄发,一丝不苟,言必有据,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草率,这才是治学之本。'其一生治学的经历堪称学者榜样。就这样,李今庸一坚持就是50多年,90多岁了依然笔耕不辍,成为中医界第一个中医训诂校勘专家。

'每写一篇文章,父亲都要头痛数日,然而他仍乐此不疲,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写几篇。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办公室,每天保持读书、思考和写作的习惯。80岁以后发表了近70篇文章,出了3本书。'李今庸的女儿李琳说道,女儿是他的传承人,现在湖北中医药大学文献研究室工作,主要负责整理研究父亲的学术经验。

'书不校勘,不如不读。'李今庸对中医训诂校勘工作有自己的一套治学方法,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如《素问》《灵枢》《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千金要方》《马王堆汉墓帛书》,以及周秦两汉典籍中有关医学的内容共计24种古书。在他的代表著作《古医书研究》中,考证所引用先秦两汉、唐宋时期的书籍,其书名达257种,其中医学类75种,子类19种,经类16种,史类79种,典籍50种,杂记约18种。从上世纪60年代至现在,他发表了诸如'析疑''揭疑''考释''考义'这类文章200多篇。由于他在中国古籍研究中做出的成就,多次参加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重点古医籍之审稿定稿工作。

湖北94岁国医大师:在人民大会堂受表彰,成中医训诂校勘第一人!

心系中医事业,尽心谋发展

李今庸对待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对中医药学这门特殊学科,在教育对象上必须要有所选择,要择人而教,因材施教,这就成了他后来在招收研究生中'宁缺勿滥'的思想基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57年李今庸调至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任教至今,已50多个春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并成为中医药队伍的生力军。

为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李老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多次编写或参与编写中医药教材。1958年,他在湖北中医学院筹建了'金匮'教研组,1959年编写了《金匮讲义》作为本科专业使用。1963年代理主编全国中医学院第二版试用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从而将《金匮》这一学科推向了全国。1974年协编全国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学基础》。1978年,主编了《内经选读》供中医本科专业使用。1986年,组织教师编写《新编黄帝内经纲目》和《黄帝内经索引》。通过编辑书籍及教学参考资料,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坚持十几年不懈努力,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中医药教师队伍。

1984年,他同全国11位中医药专家一起签名,上书国务院总理,建议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机构。其后,他又同另一位中医药专家,支持并促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4月,李今庸在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吴仪的信中,提出了'迅速制定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法规,明确中医药学应保持其固有特色,根据自身规律在实践中发展'等建议。2014年,人社部、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医大师表彰大会,90岁高龄的李今庸教授获得这一中医界的最高荣誉,湖北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医。

多年来,李今庸一直以实际行动在为振兴中医药发展而四处奔走呐喊。如今,在李今庸的书房里,还收藏着数十万张资料卡片,除了大量的中医药研究资料外,还有中医药政策、学术、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李老时刻关注着全国中医药的大小事件。

行医救人,小方常药起沉疴

1976年9月23日,湖北某医院一晚期肺癌患者的舌头忽缩至舌根,几阻塞呼吸,家属求医院想法使舌伸出,医生说这是肺癌发展的必然结果,无计可施,并断言病人活不过10月1日。后请李今庸来院会诊,经给予猪苓汤加味,一剂其舌即伸,并以中药延长了其寿命。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应当积极争取',李今庸治病从不'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而是一心赴救。他认为,为医者不在于能医疾,而在于能医人之所不能医之疾。77年的临床实践中,他强调临床实践对医学理论的依赖性,注重辨证施治,善治内科、妇科疾病,尤其善治疑难、危重病证。

在李老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中,从不轻易选用贵重药物,唯一开过的一味贵重药是猴枣,且是为了给一位肺癌晚期患者维持生命。他常这样告诫学生和弟子:'方不在大,对证则效;药不在贵,中病即灵。'他的每张处方一般为八九味药,最多十二味药,很少超过十五味者,每味药的重量多在10克左右,虽用小方常药,往往也可以起沉疴而愈痼疾。对待病人,无论贫富贵贱,均一视同仁,不求回报,在校时,常有从家乡来找他看病的人,学校也有职工和学生介绍病人来家中看病。

湖北94岁国医大师:在人民大会堂受表彰,成中医训诂校勘第一人!

李老一生生活简朴,饮食顺精粗,衣服随美恶,唯读书习以成癖。他常说,读书可养心修德,一读书什么烦恼都没有了。直到现在,他的床头仍然放有一些古籍,每天读一读,方可安心。李今庸不仅自己读书,还经常鼓励他的女儿、弟子、同事勤读书。嗜好读书,勤于思考,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如今90多岁的李老依然精神矍铄,头脑灵活,思维清晰,他笑称这就是自己的养生之道。正是仁心仁术,成就了今天的国医大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