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之薄山

 昵称55301288 2019-03-20

薄山是《山海经》中山经一座首山,可见其重要性非同寻常,位于辽宁省朝阳县黑牛营子镇林货郎沟村西北500米一坡岗上,此山与《山海经·西山经》中曲山、女床山,《山海经·北山经》虢山,《山海经·中山经》夫夫山当属同一座山,从林货郎沟出土的尧舜石刻大典来判断,这里应是舜都蒲板所在地,舜禹时梁州也应落在此处。

一 有关史书记载

薄山,《山海经·中山经》记载:“中山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注于河。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叶。黄花而荚实,名曰箨,可以已瞢。有兽焉,其状如(虽犬)鼠而文题,其名曰㔮,食之已瘿”。

中曲山,《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雄黄、白玉及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是食虎豹,可以御兵。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瓜,名曰櫰木,食之多力”。

女床山,《山海经·西山经》“西南三百里,月女床之山,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其兽多虎豹犀兕。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

虢山,《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其阳多玉,其阴多铁。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兽多橐驼,其鸟多寓,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夫夫山,《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雄黄,其木多桑、楮,其草多竹、鸡鼓。神于儿居之,其状人身而手操两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

二 为什么说五座山是同一座山

五座山,虽然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各山名称、矿产、生长动植物、大石板形状及人文状况,但仔细分析还是有许多共同之处。1 从各山名称分析,女床山,女床是女人结婚后安身的地方,这里女应特指尧的两个女儿嫁给虞舜,到舜居住的地方安下身来,因此《西山经》取名女床山;《中山经》称夫夫山,当时常人可能娶一个夫人,如果用夫人称号命山名,叫夫山即可,可舜取了两个夫人娥皇和女英,所以叫了夫夫山;《北山经》虢山也是根据二女嫁舜因名,中国有个成语叫“三人成虎”,真实可能是出自虢字,舜字和虢字都有两点一撇,两点应代表二女,一撇代表舜,他们三人生活在一起结为夫妻,个个智慧超群,遇大事可共同商量,强大如同猛虎下山所向披靡,因此流传下来三人成虎;薄山作为《中山经》首山一定是很重要的一座山,薄字中的甫字,从甲骨文和金文看明显是用金属工具制作羽形标记,从大石板上看当是羿作四时,后羿射日标记缩写;中曲山,中曲说明这里是天下之中,是经典、舞曲的集成地,曲加两点就是典,典应指大石板记载的条文经典。2 从矿产种类看,《西山经》中曲山条:“其阳多玉,其阴多雄黄、白玉及金”。女床山条:“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北山经》虢山条:“其阳多玉,其阴多铁”。《中山经》夫夫山条:“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雄黄”。据当地文史爱好者孙明贤老先生介绍,山北有一大片黑色土地黑牛河从中流过,符合石涅、黑水记载;山坡上到处都有石块,山南有一条子肉红色石带,符合赤铜、金玉记载,另据当地晏姓村民介绍,山坡上确有各色石块存在,山北还有如锰一样铁矿石存在,符合多玉、多铁记载。3 从大石板形状记载来看,《中山经》薄山条记载:“有兽焉,其状如(虽犬)鼠而文题,其名曰㔮,食之已瘿”。该遗址发现的大石板,确实像狗皮或者鼠皮放到地上形状,因体重,挪动非常吃力,符合叫“㔮”因素。其上记载许多文字,符合称“文题”条件。文字内容多是教育人们弃恶扬善之词,按照此记载去做,定能起到鼓舞人们作用,这与“食之已瘿”记载吻合。《西山经》女床山条记载:“有鸟焉,其状如翟而五采文,名曰鸾鸟,见则天下安宁”。现在大石板上只能看到有的地方偏蓝,有的地方偏黄,有的地方偏青,可能有的颜色因时代久远已掉色,总体应符合无色记载,文字形状也确实像个鸟,人们看到它受了教育,社会才能安定,这也与史书记载相合。4 从人文记载来看,中曲山条记载:“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駮,是食虎豹,可以御兵”。白身、黑尾、虎牙、一角这样的动物自然界是不会存在的,只能是舞蹈时穿的道具,两个人穿上一个道具搂着腰演出,像现在的耍狮子,所以称駮,有鼓乐相伴,人们观看后赏心悦目,可以防止残暴凶杀发生。虢山条记载:“其兽多橐驼,其鸟多寓,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只有象鸟鼠一样的道具,才能多放到仓房里,演出时穿上,有羊叫声音乐相伴,观看节目陶冶情操,可以预防凶杀争斗。两条都记载有歌舞表演,这在当时只有天子才能享用此项特权。从上我们不难看出,五山不光是名称相近似,许多矿藏种类也相同,薄山、女床山条同时记载刻石大典,中曲山、虢山条同时记载此山有文艺演出,因此我们认为五座山当指同一座山而云。

山海经简图(来源于网络)

三 舜都蒲坂在此山主要依据

《帝王世纪》云“尧旧都在蒲,舜都蒲坂”。数千年来我国学者对舜都考证从未间断,可一直没有确切证据舜都蒲坂是在哪里?林货郎沟大石板的发现及其对内容的破解,使我们坚信舜都蒲坂就应该在此地。1 从蒲坂名称分析,蒲,古同‘匍’,匍伏之意,坂这里应指石板,据当地老百姓介绍大石板发现时确实是平卧着,符合称蒲坂名称基础条件。大石板发现于薄山,薄和蒲字仅差个寸字,这说明两名称来源或有密切渊源关系。2 从史书记载分析,《山海经·大荒南经》“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女英),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达,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这里的帝俊应指帝舜,娶娥皇、女英生三身国,帝舜姚姓,以农业生产为主,林货郎沟遗址所在地周围被小凌河两条支流方包,符合四面有水泡子记载,遗址北1000米是黑牛河,南岸土壤发黑,与古代黑水记载方位颜色吻合。周围各河流两岸都有大片耕地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条件。《中山经》夫夫山条记载:“神于儿居之,其状人身而手操两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此于儿当意愚儿,舜的异母同父弟弟,名字叫象,象与其父瞽叟总想谋害虞舜这一传说流传至今,于(愚)父、于(愚)儿当指他们父子二人,手操两蛇,常游江渊当指舜之二妻娥皇和女英。二女未婚前《山海经·中山经》洞庭山条云,二女常游江渊,左右手操蛇。玉蛇本是女性用品,象做为男人拿着玉蛇去江渊给两个嫂子送本不该送的物品,其愚蠢程度与名字正好吻合。从洞庭山未婚前的二女转化为婚后夫夫山的两位夫人,皇家乐队、歌舞在此山出现这都应是舜都的重要标志,传说舜婚后也确实与其顽劣之父瞽叟,愚昧无知弟弟象住在一起。3 从水流方向分析,《北山经》虢山条:“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伊,是尧伊耆的代称,这为尧旧都也在薄山提供了充足证据。《中山经》薄山条“共水出焉,而西注于河”。这里的共明显是因舜、娥皇、女英同住与此而起名,两山条都说西注于河,这也与实际地理环境相合。4 从大石板记载内容分析,大石板上记载了帝喾、尧、舜、后稷、丹朱等君侯人生重大事件,出土重量级开国大典,如果不是放置于都城又怎么可能?尤其是《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舜父、弟害舜事件,以反面教材详细记载在大石板上,由此更加说明此山就是舜都蒲板。

四 此山为舜禹时梁州主要依据

根据梁州名称含义,史书记载的重点方位 ,和氏璧上的颜色图迹,发现的矿藏、遗迹等综合分析,林货郎沟遗址应是舜禹时期梁州落脚地。1 从梁州名称分析,梁由水、刀、木组成,这可能也是来源于大石板起因,试想把数代君王刻钻在大石板需要用刀,刻钻下来的石粉末需要用水刷洗,大石板文字在当时肯定非常珍贵,或有木柱支撑横梁搭建亭盖,过程复原符合梁字起名的基础条件,另外遗址也确实处于山梁上,应属梁字概念最初标准地貌。2 从和氏璧图案分析,禹时九州图案,在和氏璧上是以多种不同颜色图案组成,《尚书·禹贡》记载梁州地图颜色是“厥土青黎”,禹时期都城在豫州,处于和氏璧中心位置,在其东北方向是一块青黑色图案,与扬州图案为邻,而林货郎沟所在方向恰好与和氏璧上梁州颜色吻合。3 从梁州向中央王朝贡赋物品分析,《尚书·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从扬州到黑水这地方是梁州,遗址北确有黑水,西南有扬州与历史记载吻合。璆这种矿石从字义上看应属于和大石板一样矿石,易于雕刻,羽字借用了羿射四时图案,是君王用的珍宝,这种青石板此山多有发现。含有铁、银矿石该山也都能捡到,镂字石块在遗址附近石堆内常有发现,与历史记载也较吻合。特别是纳贡运输路线向西,然后呈环形向北,与历史记载“西倾因桓”更是高度一致,当时人们携带矿石、衣皮、肉食从林货郎沟启程,向西沿着该乡柏山村到达本县瓦房子镇马台子村,然后用小木船经小凌河潜流拖运至建昌县娘娘庙乡孟松沟一带上岸,修路通过建昌县玲珑塔、石佛两乡到达建昌县城北部一带,然后上船经大凌河水运至喀左县平房子镇桃花池村渗津河旁边。大凌河经过水段相对小凌河经过水段水量大因此称沔水,运送到目的地(豫州)并没有停止,而是又往前运了一段到渭水,乱七八糟放到河边,也符合沔字会意构成,综上我们认为林货郎沟遗址应是禹时梁州所在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