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 勇敢意味着付出,有时是金钱,有时是地位,有时是名誉,有时甚至是生命。这付出是深思熟虑后的决断和义无反顾,因为勇敢的基础是胆识,先有识,对人对事对前途对命运的独特的见解,然后产生"胆"。太胆小是懦弱,太胆大是鲁莽,勇敢是适得其中。勇敢不同于激情中的不顾一切,它是根植在心中的稳定持恒的人生品质,如经冬不凋的松树,四季常青。勇敢无所谓大小,凡是追求进步追求真理追求正义的行为都是勇敢的行为。这种人也即是勇敢者。在战场 上冲锋陷阵奋不顾身的战士是勇敢者,在事业中开拓进取与困难作不懈斗争的人是勇敢者,在成长里与自己的阻碍进步的观念欲望进行坚决斗争的人是勇敢者。流星也许稍纵即逝,但它能划破夜空,给人类带来光明。愿我们勇敢地面对人生,奏出人生的最强音。 格言名句 勇敢是与深思和决断为伍的。(俞吾金) 勇敢不在臂上,而在智慧上。(中国谚语) 我们应该不仅把那对敌人取得胜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而且也把那对自己的欲望取得胜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德谟克利特) 太胆小是懦弱,太胆大是鲁莽,勇敢是适得其中。(塞万提斯) 出于虚荣心,好奇心,或者贪心去冒生命危险的人,不是勇敢的人。(列夫·托尔斯泰) 勇气敢产生在斗争中,勇气是在每天对困难的顽强抵抗中养成的。我们青年的箴言就是勇敢、顽强、坚定,就是排除一切障碍。 (奥斯特洛夫斯基) 英勇精神是向往崇高目标的人的财产。(福尔多乌西) 如果一个人的激情,无论在快乐还是苦恼中,都保持不忘理智所教给的关于什么应当惧怕、什么不应当 惧怕的信条,那么我们就因他的激情部分而称每个这样的人为勇敢的人。(柏拉图) 尽管无所畏惧的狂妄乃是无知愚昧的产儿,但是却总能迷惑并左右许多愚人。甚至这种狂妄的盲勇有时还能吓住许多智者--当他们意志不够坚强的时候。(弗·培根) 勇敢,是金钱买不到的。(拿破仑一世)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红楼梦》) 尚勇的美德 中国人民对勇琥强悍的崇尚,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就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勇士。《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张飞、赵云,《水浒传》中的林冲、武松、李逵,都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所喜爱的英雄人物。更值得惊喜的是,在《太平广记》一书中,竟辑录了几十位骁勇之士,有"一身都是胆"的赵云,有"不探琥穴,安得虎子"、"呵叱而前,当不能禁"的吕蒙,有"少有胆气,跳走如飞"的杨大眼,有"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于万众之中,人马俱倒"的秦琼,也有"着白衣,握戟橐鞬张弓大呼,所向披靡"的薛仁贵……"这些骁勇之士,也都是中国人所喜爱的英雄。 孔子论勇的真义 中国人并不欣赏那种匹夫之勇,那种鲁莽之勇,那种蛮横之勇,而是赞赏智、仁、勇相结合的勇。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之所以受欢迎,是由于他们塑造出"奋不顾身,拔刀相助"的武侠。这些武侠人物,对贪官污吏、对不鸽理的黑暗现象进行奋力反抗,不承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去主持正义,讲义气,重感情,为朋友可以牺牲生命。这样的英雄人物,正是智、仁、勇的统一体。 不同的是,一般百姓仅凭自己的直观感觉去欣赏英雄,而思想家们,则从理性的高度去思考"勇",从理论上去总结什么是真正的勇。 孔子把勇作为高尚完美的君子所应该具备的三种品质之一。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经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在他看来,智、仁、勇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有仁德之人是乐观通达而没有忧虑的,聪明而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迷惑的,勇敢的人是无所畏惧的。三者之中,仁是核心,知(智)是知仁,勇是行仁,因此,"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因为真正的勇敢是从仁义之心产生出来的,因此,有仁议之心的人肯定勇敢,而仅勇敢的人却不一定有仁义之心。勇是仁者之勇,是智者之勇,而绝非匹夫之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