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的底层逻辑

 冲霄3e8ixadnpn 2019-03-20

为什么和家人相处,时间稍微一长就会陷入争吵;为什么和伴侣对抗,每一次都似乎山崩地裂;为什么和同事有矛盾,时常会久久积压;为什么我总是被忽视;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为什么看到别人成功我会难过,为什么看到别人悲惨我反而轻松。

生活中交织着无数的情绪,为什么我的生活和别人说的不一样,说好了家是爱的港湾,家人是最亲密的人;说好了伴侣是最了解我的人,每一次有点摩擦都能互相宠溺;说好了同事是战友,我们一致对外;说好了为他人的快乐庆祝,为他人的悲伤怜悯。

为什么,不一样?

用这一篇文章告诉你,为什么,以及怎么改变,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幸福的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是指“果”的决定性“因”,当我们能够感知到一件事情的底层逻辑的时候,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通畅感。

在《魔鬼经济学》里有这样一个例子:

某国在某年犯罪率大量下降,当时的社会学家主要把思路集中在最近几年的治安管理上,例如加大的警力财政,文化教育提高等等,这些结论看似有一定道理,但是都不太一锤定音。

直到一位大神提出了一个可能,因为二十多年前《反堕胎法》的废除,导致了犯罪率下降。

当这个设想被提出之后,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这是最说的通的,从各方面看都是最直接的因果关系。

因为《反堕胎法》的废除,大量“缺爱”的孩子的出生被阻断了,这群“父母不希望要”的孩子,是之后犯罪市场的生力军。

这就是底层逻辑的威力,一旦被洞悉,问题解决一半。

举几个心理咨询中的例子:

案例一:

J先生和我抱怨,自己想要创业,但是父亲总是否定他,说:创业很难。

当他叙述的时候,一直处于一种愤怒之中,直到我问出:所以,你很希望父亲能够理解你、支持你对吧?其实你知道创业难,也正是因为你知道这些难,所以你本能的寻求父亲的支持,却被拒绝了,这让你很受伤,对吗?

J先生听完我的提问,情绪急速下降,沉默了好久说:是的。

他的愤怒消退了,他停止了对父亲的攻击,把注意力放回了自己的需要。

案例二:

X是一个女大学生,她一直叙述着对室友的看不上,室友总是趾高气扬,乱花钱,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她的叙述里充满了愤怒和指责。

当我问她“你嫉妒她吗?”的时候,她极力否认。

当我问她:你嫉妒她的收入,她在人群中的中心,但是并不嫉妒她这个人,这种感觉会让你很分裂,对吗?

她说,是的。

并且你也不允许自己去嫉妒别人,这会让你觉得自己是个小心眼,是糟糕的,对吗?

她说,对。

当她说完这个对之后,我能感受到她的攻击性消退了。

绝大部分的情绪之所以让我们无比痛苦,持续影响我们的幸福感,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我们会有情绪。

下面我会讲述,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痛苦源自什么,感知到“因”,我们就能影响“果”。

理想化自我

A先生与B女士找我咨询的是婚姻问题,A先生罗列了妻子无数的罪状,包括懒惰、强势、话多,B女士也不甘示弱,讲述了自己丈夫的贪玩、自大、冷漠。

当他们吵的不可开交的时候,我非常坚定的告诉了他们:你们说的对方的缺点,我全有,一个不差。

懒惰、强势、话多、贪玩、自大、冷漠,每一个都有。

绝大部分夫妻有问题,其中一方来找我,套路都是一样的:我的伴侣无比糟糕。

他所举的每一个例子,都准确证明了:我很优秀,我嫁(娶)了垃圾。

然后愤怒和委屈交织,觉得自己亏了一个亿。

读者们,你们现在凭良心说一下,你们是否有懒惰的时候,有强势的时候,有话多的时候... ...所有夫妻之间的指责,都是直指人性深处的惰性。

所以,一般家庭陷入互相指责却无法破局,是因为他们都在互相骂:你是个人。

你只要做一天人,你的诸多人性缺点就都会有。

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这种现象?只能看到对方的缺点,而无法看到自己暴露出的问题?

这源自理想化的自我和他人。

因为自我理想化,我们无法接受糟糕的自己,所以我们会主动屏蔽和否认一切我们不愿意接受的自身问题,而你屏蔽的,往往是人性。

就像我最上面的例子,嫉妒是人类非常正常的情绪,但是没有几个人敢承认自己嫉妒谁,因为无法接受自己存在嫉妒这个情绪,我们会在意识层面把嫉妒理解为“厌恶”。

如果说理想化自我是潜意识层面的操作,你对自己完成切割毫无感觉,那么理想化他人是纯粹意识层面的,你能清晰的感觉到,你对对方身上的某些缺点的厌恶和零容忍。

这种理想化自我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幸福感,举个例子:

W先生找我咨询,他问我:“我到底要不要出国留学,我很担心我之所以要出国只是因为我的虚荣心... ...

我对他的回答是:你完全可以为了你的虚荣心去考研。

虚荣心是一个人非常重要的原始本能,是我们的激情组成的重要部分,如果你的理想化自我要把你的本能抹杀,基本上和阉割差不多。

我们的社会目前年轻人的激情很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被教育的太多了,这种教育抹杀了我们绝大部分“生命活力”,让我们陷入一种要为高大尚奋斗,但是我确实不高大上啊的低能量状态。

幸福的第一步:你可以是极度糟糕的,因为你有人性。

痛苦的第一步:你在逃避你的糟糕

被抛弃、被孤立、被嘲笑的恐惧

看完第一部分,我想绝大部分读者得出的结论是:没个软子用。

因为我根本做不到接纳自己的糟糕之处,第二部分我来讲述,为什么你接纳不了。

因为你有创伤。

Y女士找我咨询工作问题,她前段时间升任主管,她告诉我她压力很大,她根本就不适合做管理,她之所以能做管理,是因为之前的几个管理都离职了,她属于矮子里面捉壮丁。

当我们逐一罗列她到底哪些事件造成了她的“不可胜任”之后发现,她每一件事都做到了完成,虽然不够“优秀”,让她无比沉重的,不是“工作”,而是在工作过程中的“焦虑”。

她很害怕完成不了,让自己的员工和领导失望。

我问她:如果他们对你失望,会怎样?

她没法回答这个问题。

我问了她第二个问题,你最早一次处于这种“别人会对我失望”的焦虑之中,是在什么时候?

她讲了小时候和她母亲的一个故事:她以前属于好学生,成绩很好,有一次考的很差,当时家里正好有客人,母亲有点炫耀的问她今天成绩。

当母亲得知这次考得不好之后,非常尴尬,并且把这种尴尬发泄在了她的身上。

当她讲完了自己和母亲的故事,我问她:所以,此时此刻,你很担心如果你做的不好,会让周围的人很尴尬,然后,他们会惩罚你,伤害你?

她说:是的。

我们之所以需要那个理想化的自我,是因为,那个理想自我的边界,是由创伤构成的。

很多有拖延的来访者向我倾诉,说他们每天很懒,就只想躺在床上,问我怎么办。

我会告诉他们,你们完全有权力躺在床上。

他们为什么要一直躺在床上?因为累。

为什么累?因为当他们躺在床上的时候,他们会一次次的指责自己懒,他们会很焦虑,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他们根本就没有休息,所以必定很累,就需要一直躺着。

越躺越焦虑。

为什么我们不能放下那个自我理想化的框架?

因为我们一直将自己想象成一个需要被保护的弱者。

因为我们是弱者,所以需要被照顾,不能被抛弃,我们记得,被抛弃很痛苦;

因为我们是弱者,所以无力保护自己,不能被孤立,我们记得,被孤立很痛苦。

纵观人类所有无法自拔的情绪,基本上都是在那一刻将自己定义为了弱者。

我们又为什么会把自己定义成弱者?

在心理学上,弱者心态又叫做“受害者心态”,这种心态中,个体往往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是怎么被迫害的,完全忽视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受害者心态的持续,只因一个原因:

那个伤害我的人,还未道歉,还未受到应有的惩罚,所以我们会一次次再去塑造那些伤害我们的人,重复创伤体验,试图完成超越。

举个例子:

P女士咨询我,他的儿子痴迷游戏,无法自拔,怎么办。

当我具体询问之后得知,所谓痴迷游戏,是:当P女士要求儿子一起出去买东西的时候,儿子选择了玩游戏,不去;当P女士要求儿子睡觉的时候,儿子不睡,玩游戏。

使得P女士痛苦的,不是儿子打游戏,而是:自己的要求一次次被忽视。

这种因为被忽视而痛苦,源自早年P女士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她住在大姨家里,因为寄人篱下,P女士从来不会提自己的需要。

“我的需要是不会被满足的”这是P女士的一个创伤点。

相对P女士而言,他的儿子是纯粹的“弱者”,但是因为早年创伤的存在,P女士在自己的儿子面前,心态依旧是“受害者”。

当P女士领悟了,儿子之所以打游戏,是因为游戏好玩,和忽视她没个毛关系之后,她的焦虑下降了,她能真正的理性的去处理孩子打游戏和学业之间的矛盾。

那如何摆脱曾经那些伤痛呢?

大多数人以为的方法是原谅和宽恕,这方法太压抑了,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叫做:

绝望。

不再期望那些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对你道歉,不再期望他们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是正确的方向,但是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再未做到之前,起码不要再去泛化,伤害过你的,其实只有那一个,不要再去一次次塑造关系里的伤痛重复。

你曾被伤害,不代表终身弱者。

当你内心不再以弱者定位,你就不再痴迷成为强者,心中的焦虑会慢慢消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