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味地顺从,算是孝吗?

 新用户6516h3hB 2020-11-10

艺述史官方原创

孝,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推崇的一种美德。我们都知道多陪伴父母、满足父母物质跟精神需求就是孝顺。但是今天,想跟大家说一下“不孝”的三种情况。

在东汉经学家赵歧所作的《十三经注》中有句话:“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他认为第一不孝,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是对父母无条件地屈从容忍他们做不义之事。

关于这点,在《论语·里仁》当中也有相似的说法,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说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我们就要委婉地告诉他们。如果说我们说明白了自己的意见,但是父母仍然不听从的话,我们也不能违抗父母的命令,还是要对他们恭敬,替他们操劳不怨恨。

孔子有个学生叫做曾参,这个人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孝子。有一天呢,曾参在地里锄草的时候,一不小心误伤了苗,他的父亲就拿着棍子要打他。曾参没有逃走,而是站在那里不动,让自己的父亲打,结果被打得晕过去了。过了一会,曾参醒过来之后,并没有指责父亲,而是问父亲,打自己的过程中有没有伤到自己。当时的鲁国人,都认为曾参是一个大孝子。孔子知道了以后,就跟守门的弟子说,“如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参不理解,就问老师自己犯了什么错误。孔子就问他,你难道不知道舜的事情吗?他小时候,只要是父亲需要用他的时候,他就在旁边。但是父亲如果要用大棍子打它的时候,他就逃走。因为如果不逃走的话,父亲用大棒子打他,万一真的打死了,这就是陷父亲于不义。

南怀瑾先生曾经也说过,作为一个真正的孝子,对于父母做得不对的地方,就是要尽力地去劝阻,而不是不违不抗地站在那里任由父母一错再错。总结来说,就是面对父母的“见志不从”,最好的办法是“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