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挺好》式的内部审计不是好的“守护人”

 昵称54591733 2019-03-21



问题一早就在,你见或不见,它都在那里

周末在理发店候场的时候,被安利了《都挺好》。边看着让人恨到牙痒痒的苏大强,边迅速扫了一遍各种信息,浏览了下剧情,边手机码字记录下了随想。(手机码字不易......)

《都挺好》这样一部以“重男轻女”、“多子女家庭矛盾”和“原生家庭伤害”等为主题的伦理剧无疑是戳到了很多人的心,已成为刷屏之冠、话题之王。

就如剧名一样,几个主角在面临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漠视它、绕开它,给外人看到的是“都挺好”的表面风光。面对问题,仿佛只要无视和妥协,一切就可以烟消云散了。

类似的场景,内审人其实不陌生:内审人在日常工作中最常听到的反馈声音就是“XX问题,都是你们审计查的!”言下之意,不是审计检查,就没有问题存在。

其实,问题一早就在,你见或不见,它都在那里,不偏不倚。

问题只有三种形态,一种是没暴露显现的、一种是视而不见的,还有一种是试图欲盖弥彰的。在《都挺好》中,几个主角更多的时候都选择了后两者,尤其是作为一家之长的父亲苏大强,更是如此。“都挺好”,除了具有心理励慰作用,不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延缓了问题解决的窗口,错过了最佳时机。就像《绿皮书》中一样,在冲突深重的人群之间,一部让彼此表面相安无事的“绿皮书”,只是欲盖弥彰,无视和妥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都挺好”式的内部审计是内控的败笔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应对消极因素的治理机制之一,其本身的属性就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发现问题,二是推动问题得到解决。

上述两方面的工作,都与被审计单位相关,都存在潜在的冲突。就发现问题来说,内部审计部门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说明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也就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工作存在缺陷。

从某种意义来说,内部审计部门发现问题的绩效,也恰恰就是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的证据,所以,内部审计有发现问题的激励,而被审计单位有掩盖问题的激励,二者存在冲突,这些冲突会表现为二者对缺陷是否存在的判断出现差异、对问题的定性存在差异、对问题的严重程度判断出现差异等。

绝大多数的内部审计人,都是风险导向、恪尽职守、追求价值创造,成为组织风险监测的“传感器”、监管合规的“游标尺”、经营安全的“守护人”。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都挺好”式的内部审计:

  • 对管理层,“都挺好”,永远报喜不报忧,管理层听不到不同的声音,看不到真实的情况,甚至据此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 对被审计对象,“都挺好“,你好我好大家好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有突破不了的底线,甘做“好好先生”式的内部审计,让被审计对象陷入“光晕效应”,天下太平,自我陶醉,最终错失了整改降损的机会。

  • 对团队自身,“都挺好”,温水煮青蛙,慢慢丧失了审计的敏感性,自废武功,日趋边缘。

有的内审部门总感觉自己不受重视,越来越边缘化,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内部审计的存在感和获得感是需要靠专业履职素养树立形象,靠良好有效沟通确立权威,靠客观揭示问题价值创造,靠换位思考建议赢得口碑,“都挺好”也就让内部审计失去了在组织中存在的价值,最终沦落为管理层和被审计对象眼中的“三蛋”部门:查不出问题的笨蛋,小题大做的混蛋,耗费资源后滚蛋。

对内审做好“守护人”思考

1.“鹰眼思维”和“大树模式”

《都挺好》中每个人的行为,从单个个体看,仿佛都无可非议。但从苏明玉的一段段痛苦的回忆看,《都挺好》中的所有问题,从内控环境的角度,很多问题从开始就埋下了隐患,而不了解这些,就无法理解“原生家庭的痛”。

内部审计在评估一个风险,描述一个问题时,必须要有“鹰眼思维”:既看到远处的群山,又看到草丛中的兔子。要具有“大树模式”的思考,通过观察嫩芽和新枝,并不断把目光拉回母体,帮助我们去体察母体的生命力和(问题)的源头。

2.有法度、有尺度,也要有“温度”

对一个面临毁灭,连地球都要带走的民族而言,“温度”的存在,让苏明玉虽然恨,但仍然在爱中,“温度”不仅仅是维系《都挺好》这样一个传统家庭的最后防线,也是维系中国式组织和谐运行的关键要素。

而内部审计检查,不仅仅要在时间维度上的历史场景中还原事实,分析成因,揭示问题,还要不仅仅看到问题,也要看到被审计对象的同事们在审计区间的辛勤付出和持续努力。既要有法度、有尺度,也要有“温度”。

3.既不“缺位”,也不“越位”

《都挺好》中的很多矛盾,从根源看,就是主角们作为作为社会人,在该“到位”时“缺位”,该“履职”时“越位”,错乱的人生,导致了一幕幕错位的画面。

作为内部审计,要当好“守护人”,在履职时就要既不“缺位”也不“越位”。不“缺位”就是要围绕组织的内部控制要求,从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内部控制措施落实、组织架构和工作手法创新等方面进行检查,客观描述时间轴上的关键事件和关键环节,守住底线,防范各类风险。不“越位”就是要坚持审计姓审,充分做好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不讲糊涂话、不讲对立话、不讲偏激话、不讲外行话,支持经营机构“唱好戏”,为组织持续的价值创造保驾护航。

4.基于共通空间的客观交流

好的沟通,必须基于共通空间,不夸大,也不能选择性进行信息筛选。在《都挺好》中,作为父亲的苏大强,最常见的沟通方式就是选择性交流。他为了表达诉求、达到目的,选择性进行信息筛选,误导性进行“议程设置”,夸张的交流,不仅仅没解决问题,反而导致了很多问题的扩大化。

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必须要与审计对象及时和充分的沟通,消除“先入为主”思维怪圈、避免选择性截取证据。承认问题的历史性、客观性、不可预测性,才是取得最优审计成果的最佳途径。吴军教授在《态度》中,提出了有效沟通四原则,本质上也符合传播学的基本要求。具体如下:

  • 第一,有效的沟通要以对方的确认为准,不要以为话说出去了,别人就一定接收了你传递的信息。

  • 第二,要以对方听得懂的话来沟通,切忌卖弄自己的知识,把简单的问题讲复杂了。

  • 第三,沟通要简洁,切中要害。为了做到这一点,要对不同的人要说不同的话。

  • 第四,善辩不等于好的沟通,沟通的目的是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而非把对方驳得哑口无言。

5.清晰的价值传递

“都挺好”本身就是一个模模糊糊的用词,好到什么程度,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尺度,这也是剧中很多冲突的根源:苏大强认为挺好的,苏明玉不一定认可;母亲眼中“都挺好”的苏明成,在苏明玉眼中就是个渣渣。

内部审计不属于组织价值链的特定环节,不能直接创造价值,但可以通过减少损失、提高效率间接为组织创造价值,但这样的价值如何计量?就需要清晰的价值传递:一是控制缺陷的结果需要量化内部审计是具体的,内控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精确数字化,报告的阅读人对报告中的控制缺陷出现的频率才能有清晰的认识,对特定领域的总体风险有个准确的判断;二是审计结果的量化。内部审计的产出也需要相对准确的计量,董事会、管理层、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效能才能有一个清晰的评价。

来源:数据化审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