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阅读的生活 | 重庆图书馆门户网站

 叶老师YP 2019-03-21
时下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盛开的繁花送来阵阵香气,那么人们的精神生活是否也如此香气四溢呢?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来临,全国书市也即将举办,我们将迎来又一个书香扑鼻的读书高潮。中华民族是尊重书籍、尊重知识的民族,阅读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古老的话题和传统之一。今天,这个传统还需发扬光大。为此,我们邀请赵丽宏委员和王余光教授,谈谈他们对阅读的体会和看法。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著有《诗魂》、《岛人日记》、《读书是永远的》等60余部作品。
  作为作家,赵丽宏委员是读书、爱书之人,与书有着不解之缘。从一个作家具体而感性的人生经历中,折射出阅读对于个体的人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一个人有限的人生长度内,阅读拓展着人生的宽度。
阅读改变人生
  阅读是最有价值、最划算的事情。一本好书,可能是一个智者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去追求,去表达的。而作为读者,只要花几个小时,花几天,就可以读完一个智者一生的追求 。
  作为一个作家,自然与书有着亲密的关系,但这种亲密的关系却是人人都能够拥有的。拿我自己来说,童年的理想其实不是当作家,而是当音乐家、画家。但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最使我依恋的、影响我最深的还是书。大量的经典作品,如《红与黑》、《悲惨世界》、《复活》这些小说,相信是我这一代很多人成长阶段的美好回忆。虽然早期的阅读可能是不加选择、囫囵吞枣、似懂非懂的,但现在回想起来,这种大量的不求甚解的阅读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却非常有意义。今天,科技的发达使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但阅读经典的动力却不如从前。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其实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事实上,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读书所能产生的巨大力量,很多时候是超乎人们想象的。以我“插队落户”时的经历为例:一个年轻人乍来到偏僻的乡村,对周围的一切都不适应,物质生活的匮乏很容易使人陷入迷茫。这个时候,大量的阅读给生活带来亮色,精神生活的丰富使人远离黑暗和困惑,变得充实富有活力,就能始终保持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反之,如果没有书,匮乏的生活将会更加匮乏。
  书海茫茫,一部好的作品甚至一句经典的话都有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对事物的认知,从而对其人生产生某种影响,这么说并不夸张。泰戈尔的《飞鸟集》是大家颇为熟悉的作品。薄薄的一本,都是很短的篇幅,几十个字,几百个字,都没有具体故事,有时候是对风景的描写,有时候是心情的抒怀,有时候是很神秘的,你不知道它在写什么,但很拨动你的心弦,感动你的灵魂。一个作家没有浩繁的上千万字的巨著,只有这么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过了几十年、上百年,还能让读者阅读时发生共鸣,甚至远在万里之外,用其它语言读的读者也会因此而感动,这个作家就是个了不起的伟大的作家。再比如鲁迅的《野草》,我们以前讲鲁迅总讲他的犀利,讲他的战斗性,讲他作为一个斗士,怎样在黑暗中跟敌人战斗,他的杂文像匕首一样对准敌人的心脏。但其实鲁迅是个很丰富的人,我想所有的人类情感,在鲁迅的文笔中都得到了一种很好的表达。鲁迅写《野草》时处在他人生的困惑期,他在黑暗中寻找,他看不到光明在什么地方,他在挣扎,他把那种寻找、痛苦、彷徨和寻觅的过程,用奇妙的文字表达了出来。作为读者,各种各样的人在他的文字中都能有不同的联想,都能找到自己的理解。
  一个人的人生其实非常简单。你的寿命再长,精力再旺盛,也只能看到这个世界一个小小的角落,也只能经历漫长历史的一个瞬间。但是,有一件事可以改变它,那就是阅读。阅读可以使你活一次,活几次,活几十次,可以走到很多你无法了解的人生中去,可以走到一些你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所以阅读可以使人活无数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阅读是个最有价值的事情,是最划算的事情。一本好书,可能是一个智者用一生的时间去寻找,去追求,去表达的。而我们作为读者,只要花几个小时,花几天,就可以读完一个智者一生的追求。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到今天一定都读过很多书,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这种积累,对一个人的人格和思想的形成非常重要。
与文学做伴
  一个没有文学阅读经验的人,他的人生可能是残缺的,他的精神也可能是残缺的。读书使人生完整。
  刚才说到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阅读的选择也是如此。我所描述的“插队”读书生活恐怕不易为现在环境里的人们所理解。那时想要读到好书远比现在艰难,而找到一本好书,心情的快乐不亚于过节。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可以自由阅读的时代。那种千方百计觅书、偷偷摸摸读书的情景不会再发生。现在的人们,不愁没书读,愁的是没有时间读,愁的是书太多不知道读什么书好。另一方面,生活的快节奏和压力也使人们的阅读越来越多地以物质需求和功利为导向,人们对于丰富精神生活的阅读范围越来越窄,时间也越来越少。这些无疑是令人担忧,并且多少使人悲哀的现象。
  10多年前,我接待过一位英国女作家莱辛,当时她已70多岁了,她对我说的一句话让我大受震动。她说:“现在在英国,高学历的野蛮人越来越多了。”我问她什么叫“高学历的野蛮人”?她说:“这些人有硕士博士头衔,他们懂得现在最精密的技术,但他们没有感情,他们冷漠,为什么?因为他们从来不读文学作品。”这样的话出自一位文学家之口,也许有人会认为失之偏颇,但她确实是指出了一个在现代社会具有普遍性的现象。去年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觉得她当之无愧。现在重温莱辛说过的话,仍然觉得非常有意思。我们的国人,绝无理由成为这样的“野蛮人”。一个人的人文素养中没有这样的阅读经验,他的人生可能是残缺的,他的精神也可能是残缺的。
  如果将读书的范围仅限于课堂教育规定的范畴,或者职业发展和物质生活的需要,那实在太狭隘。必须明白这一点,我们的阅读,大多可能和上述条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样的阅读,对于人们的成长和完善,却是无比重要。一个不喜欢文学的人,他的精神世界不可能丰富多彩,他的知识积累也不可能渊博厚实。与文学结伴无疑是每个人应有的人生体验。
  光有读书的欲望,恐怕还不行,还有一个怎样读书的问题。作为一个读者,我们不应该是一个简单的接受者,而应该是一个思想者,是一个参与者。读书的过程,是欣赏和接受的过程,也是思考和感悟的过程。如果能经常用自己的语言记录读书的感想,那将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当然,读书的过程,也可能是排斥的过程,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有价值的,也不是所有的书都是有趣的。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很有道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应该通过自己的思考判定一本书是否值得读。
  在人类各种各样的享受中,别的享受都有尽头,读书却是长久的。只要还活着,还能用眼用脑,便能继续读书,继续享用这永不会失去美味的精神佳肴。
  
  ■王余光: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系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兼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主编《中国读书大辞典》获"中国图书奖"。
  王余光教授一直致力于文献学及阅读文化的研究,多次为促进国人阅读发出呼声。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对于中国阅读现状分析、阅读的意义、构建正确的阅读理念、如何提高人们的阅读意识等问题,王余光教授有很多精彩观点。
国人缺乏深度阅读
  浅阅读已经成为当代社会阅读的明显特征。今天,铺天盖地的网络、电视、电影,甚至市面充斥的大量图文书影响了人们的阅读需求,简化了人类在阅读时所引发的深刻思考,人们阅读的主要需求变成了休闲和享乐。整个社会已经沉浸在“悦读”的大背景下,又怎能期待青少年自觉地接受艰苦的严肃阅读,而不被惬意的“读网”或者“读图”诱惑呢?经济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了,但读书、藏书的人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阅读率连续6年持续走低,2005年我国识字者阅读率只有48.7%,首次低于50%,比2003年的51.7%下降了3%,比1999年的60.4%更是下降了11.7%。从而证明纸质媒介的阅读正与人们渐行渐远已成事实。随着网络的普及,在网上阅读的人员比重从1998年的3.7%上升到2005年的27.8%,新闻、游戏、小说位于网上阅读的前三位。
  从这个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多数年轻人严重地缺乏深度和严肃的阅读。现在一些大学生经常晚上不睡觉,在网络上游逛到很晚,白天上课没有精神,甚至连语言表述也比较有困难,因为在QQ上、网上聊天,人们的思维往往是片断的和“闪烁”的。并且在网络上,人们的阅读也很难深入。我平时跟北大的本科生、研究生对话,就发现某些学生怎么老说“半句话”呢?老是从一个主题快速跳跃转移到另外一个主题,很难集中深入地跟你交流。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时代病、电脑病,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阅读经典关乎文化传承
  可以说,传统经典在20世纪不仅具有生命力,而且还拥有广泛的读者。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阅读这些传统经典呢?
  从大的角度来讲,阅读往往关系到民族文化的问题,因为民族文化思想往往是要通过阅读来传承的。举个例子,20世纪20年代,清华留美预备学校的学生们在清华念了一段时间以后,就到美国留学。同学们在留学前请当时在清华任教的梁启超先生开列一个国学书目。梁启超便给他们开了个“书单子”,而且就为什么要阅读传统经典提出了两层意见:一是,作为中国学人,就有必要读一些中国传统经典。“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二是,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的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还需要熟读成诵。他说,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作为一个民族的分子,总该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底,不知不觉会“发酵”。
  那些传统经典中的好文学,浇溉和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有涵养与情趣;而圣哲格言,在为人处事方面,给我们以指引,不致使我们陷入困惑的黑暗中。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次动荡的中国教育界,多少已意识到梁启超的深意,开始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可以说,对于中国学人,阅读传统经典,正是在这“素质”二字上。
  今天,我们阅读传统经典,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也是为了一个悠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或许是寻求一个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最好途径。
 
让阅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文化产业和版权部负责人戴奥克拉奥女士针对长期以来在阅读中存在的不平等,提出“我们必须保证让世界上每个角落的每个人都有书读”。我们开展大众阅读,就是为了让所有的人都有书读。阅读是人们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获得知识信息的最根本途径,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化品质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问题。一个人的气质和社会责任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这个人是不是能认真读书。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民族,其竞争力也取决于国民的阅读状态。
  阅读具有这样的作用:不仅对人们的系统思维和语言表达方面很有好处,还拓展了我们的生活,培养了我们的素质。一些美国学者认为,阅读经典是作为一个人进入精英阶层所必备的,是与人沟通的条件。无论中国也好,西方也好,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存在这个民族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否则你在这个问题上就失去了发言权。
  英国作家毛姆在谈到英国文学时说:“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那些书,既不能帮助你获得学位,也不能指导你如何谋生,不去教你驾驶船舶的技巧,也不告诉你如何维修一辆出了故障的机车。然而,只要你们能真正享受这些书,它们将使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而圆满,使你更加感到快乐。”
  读书,使我们的心灵变得辽阔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一个温煦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与浮躁。正因为如此,我相信:读书,在今天仍然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重建“耕读传家”传统
  作为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营造良好阅读氛围的重要场所,家庭是推进全民阅读最应关注的对象。中国历代都有家庭藏书读书的传统,所谓“耕读传家”。近年来,这种传统正在丧失。从2003年我国国民家庭藏书量情况来看,藏书100本以上的家庭占10.1%,51~100本的家庭占14.3%,50本以下家庭占37.2%,基本没有藏书的家庭占38.4%。虽然我国国民家庭拥有藏书的比例超过一半,但家庭藏书数量不多,有藏书的家庭比例下降。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较快,人们的生活逐渐转向小康,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却看不出人们对阅读重视程度的提高。第一是藏书家庭的社会职业和阶层分布极不均衡,藏书家庭社会分布面比较狭窄。第二是家庭对孩子阅读的重视不足,家长没有着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并不认为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只是为了升学,作为一种谋求功名的手段。教辅市场的发达也印证了这一点。
  在一些西方国家,他们仍然保持着很好的阅读传统。有学者曾经对英国18世纪的家庭阅读进行过个案研究。在托马斯?特纳和佩吉?特纳夫妇家里,他们的阅读呈现出4个特点:第一,尽管这个家庭日常工作非常辛苦,但是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中,阅读仍然是每天都必不可少的;第二,他们的阅读大部分是出于宗教的规定;第三,阅读是他们社交生活的一部分;第四,他们的阅读是间歇性的,也就是不同的文本交替阅读,或者边做其它事情边阅读。西方的读书传统对我们来说,是有一定借鉴作用的。
  我们推广读书、鼓励读书,希望重建家庭藏书,让书籍走入每个家庭,让“耕读传家”的传统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并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家庭藏书的主要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能让家庭成员有一些必备的读物,作为图书馆的一个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家庭藏书可以给家庭成员营造一个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国际上流行的培养有修养的母亲、提倡亲子阅读等活动。如果让一个孩子从小就养成读书习惯的话,他一生都会受用无穷。巴特勒曾经指出:“人们的阅读习惯很重要,如果一个人已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他就比那些没有阅读习惯的人更容易去阅读。”这就是我们建立家庭藏书、提倡家庭阅读的意义之所在。
图书馆推动全民阅读
  图书馆有两大任务,一是推进社会信息化,二是推进全民阅读。在推进全民阅读上,图书馆以其专业性、权威性和独有的丰富资源成为读书活动的一个主要阵地,也是倡导全民阅读、终身阅读等阅读基本理念的中坚,是联系群体阅读和个体阅读的桥梁。
  过去,图书馆是边缘行业,社会关注度低,图书馆在推进全民阅读工作上一直也比较被动,基本是配合政府来开展宣传。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的逐年加大,图书馆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人们纷纷走进图书馆,图书馆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的统计资料中,有一个数字6年来不断增长,即被调查人员去图书馆的比率。1998年,第一次调查的时候,这个数字才1%左右,现在已经超过了5%。这说明图书馆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从2004年开始,人们走进图书馆使用图书馆的比例显著上升。图书馆应该尽最大努力去满足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应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推进全民阅读。
  在信息时代,图书馆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社区、一个学校的信息中心,能够有力地提供阅读的保障。所以在中国家庭藏书还得不到普及的情况下,图书馆在我们大众的阅读生活里面意义就被凸显出来。
  图书馆本身承担着很多责任,比如政府咨询、科研保障等,但同样承担着民众继续教育、民众阅读的责任,这是图书馆的一个神圣的使命。图书馆要有大众意识,对大众开放是保证此目标的一种手段。强调公共图书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就是要让所有的人,不管他是什么人,都能够得到阅读的机会。除此之外,图书馆还要主动地采取一些措施来推动社会阅读,使其成为每个读书人的理想场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