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不得志,却时常忧国忧民

 江山携手 2019-03-21

杜甫与“诗仙”李白齐名,经历却有天壤之别。杜甫一心一意,为国为民,乱亦不易其心,贫亦不改其志。这样的人,心如玉壶冰,是值得千秋标举,万世传颂的。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其实正是人间四月天,花团锦簇,艳杏烧林,所有人都沉醉东风,为青春喝彩,这时候,一缕清风吹过,一片红色花瓣被风轻轻摘下,轻旋飘落,峨冠博带的士大夫们,没人注意到这一片小小的不值一提的花瓣,只有多情的杜甫看到了,伤感地意识到,虽然仅仅是一片飞花,整个春天却从此开始衰败,李白们纵酒高歌,他却为之惆怅,为之黯然神伤。

杜甫

为山河破碎,他感时溅泪,为一叶飞红,他也触目惊心,猛虎细嗅蔷薇,越伟大的诗人越有一颗易触的心,他走在山河表里潼关路,触目所及,俯仰关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境内)人,号少陵野老,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卓绝的一批诗人之一。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合称“(大)李杜”,被后人尊为“诗圣”,又以其诗歌常怀忧国忧民的情节,对贫苦百姓报怀极大同情,其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草堂

杜甫出身京兆杜氏,是典型高门大族。杜甫自幼表现出高于常人的文学才能,七岁便能成诗,杜甫在他的《壮游》中写道,“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开元十九年(731年),杜甫出游郇瑕,开元二十年,即漫游吴越,至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返乡参加乡贡,次年,进士落第,此后,杜甫开始了他的齐赵故地之游。他在《壮游》中,也记下了这段轻狂、失意的岁月:“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天宝三年(744年),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一同在河南游历,歌酒诗文、仙途鬼道,二人无话不谈,成就了《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的情谊。

唐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召集天下有才之人于长安会试,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参与会试者全部落选。杜甫科举之路几乎被一举断绝,他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妥协,屡次投赠干谒朱门,但收效甚微,他旅居长安十年以求权贵,但总不能如意。这期间,杜甫仕途无期,生活困顿,对踌躇满志的他而言,可谓沉重打击。至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终于被授予河西尉,但这远不能让其施展胸中才华、抱负,他在《官定后戏赠(时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中表达了对自己所遭受不公待遇的不平,“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但生计所迫,时年四十四岁的杜甫最终还是接受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一事。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沈佳宜至鄜州(今陕西富县境内)避难,不久只身北上,以期投于灵武,不料为叛军所虏,被押解至长安,此后,他目睹叛乱之为祸,忧国忧民之下,相继写下了《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等篇章,为剿灭叛乱、安定民生等出谋划策,表现出其崇高的爱国热忱和对天灾人祸的悲悯情怀,但“人微言轻”,并不受重视。

至德二年(757年),杜甫成功投奔唐肃宗,被授予左拾遗官衔,但不久便被贬至华州,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等事务,杜甫只得以《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歌表达其内心的苦闷。乾元元年(758年),杜甫到洛阳、偃师等地探亲,在途中眼见战争祸乱,创下不朽篇章“三吏”“三别”。

杜甫《瘦马行》

杜甫一生不得志,虽然自身处境堪忧,却胸怀天下,常怀悲天悯人的情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57岁,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一路颠沛流离。大历五年(770年)冬,他在前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永远地回家了,终年59岁。

《石壕吏》配图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生动地描绘出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出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一千多年以来,其影响力极为广泛深远。所以后人称他的诗为“诗史”。

杜甫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炉火纯青。使人欣赏之余,不由地为之赞叹!而诗的内容,大都是忧国忧民。令人肃然起敬!敬佩诗人的人格高尚。因此,后人给予他最崇高的荣誉“诗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