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菲玛索的自由

 汐钰文艺范 2019-03-21
“这是另一种生活。清早醒来,又是新的一天……昨天混同于更远的过去,真的混同于假的。”这是1996年,苏菲·玛索在法国出版的处女作《说谎的女人》的开头。每当被问及此书记录的是否是她的真实生活时,她总是莞尔一笑:“真的混同于假的。”然后,她又告诉你,女人都会说谎,尤其是漂亮女人。这一招总是见效,因为她知道人们对真相并不在意,人们在意的是追逐真相的过程。

  她被法国男人誉为“永远的挚爱”,她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国内文艺男青年的女神。究其原因,这要从苏菲·玛索的电影谈起。1980年在法国上映的《初吻》是苏菲·玛索的银幕处女作。她饰演一位叫薇卡的13岁少女。当时,苏菲·玛索年仅14岁,刚刚过耳的褐色短发,刘海下一张像极了东方女性的清秀的脸(苏菲·玛索是中法混血,有八分之一的中国血统),略带忧郁的棕绿色眼睛,尚未发育成熟的高挑身材裹着牛仔裤,青涩、率性而又倔强的性格,时而像个假小子,时而又流露出少女的含蓄与灵动。在电影唯美的映象下,青春少女的迷茫,暧昧、懵懂的恋情,尤其在车站,少年在她的脸庞印上清浅一吻——那一吻后来被誉为“法兰西初吻”。我觉得这是国内文艺青年们的初吻。久违的年少的回忆,每个少年身边都有一位这样的假小子一样的少女——下河摸鱼,爬树捉鸟,只因那时老把那个身旁的少女当作哥儿们,而错过了关键时刻;少年已长大,而那个少女却不知所终,后来却出现在法国电影《初吻》里。我想,这大概就是文艺男们为什么会喜欢苏菲·玛索的原因——是《初吻》的共鸣。

  写到此,突然想起来,为什么文艺男们不是从中国电影里寻找到这样的共鸣呢?追索起来,中国在上世纪末刻画懵懂、迷茫的青春期少女的电影还真没有,倒是姜文拍了部关于少年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片中的少年夏雨喜欢的可不是同龄少女,而是成熟的大阿姨,这仍然不是文艺男们的集体回忆。

  《初吻》之后,苏菲·玛索不满足签约公司高蒙为她打造的“清纯少女”形象。在她18岁这年,安德烈·祖拉斯基找到苏菲,希望与她合作《狂野之爱》,高蒙单方面帮她拒绝了,愤怒的苏菲以100万法郎拿回合同。她谈到与高蒙公司解约的事时,说:“我是他们的小宠物,我不得不听从他们。但这是无法忍受的。我在香榭丽舍大街上走来走去,不知该做些什么。我决定买回合同的原因是害怕因为违约而进监狱。”这100万法郎换来的是她在《狂野之爱》里三分钟的激情演出,也是从那时起,她开始把自由常挂在嘴上。她和大她26岁的导演安德烈·祖拉斯基相恋了16年,两人育有一子,却从未领过结婚证——这大概是她信奉的婚姻自由。

  比《初吻》更成熟的是《芳芳》,作为当年爱情电影中的黑马,人们看到的是长大之后的苏菲·玛索,如同鲜花怒放。而在《勇敢的心》里,她饰演了一位高贵如雪,坚韧如冰的王后,导演梅尔·吉布森说王后的形象就是他依照苏菲的形象想象的,她有那种高贵的气息。之后,她进入好莱坞,在《安娜·卡列尼娜》里饰演安娜,在外形上,比起她的前两任主演嘉宝和费雯丽要吃亏得多,她的东方气质无论如何与俄国人相去甚远。然而,我认为她的个性却比前两任更像安娜,因为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也和苏菲一样终其一生信奉追求女性自由。

  透明,这大概是国内文艺男们喜欢她的地方。然而,在欧美比苏菲·玛索更性感更美的女演员比比皆是,为什么我们独独钟情于她?原因可能是所有喜欢她的国内文艺男青年都认为苏菲是性感美貌 聪明大脑的结合体,是女性追求自由的象征。而在此之前,中国男性心目中的梦中情人还只是林妹妹或宝妹妹——她们象征的是中国男性对过去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女性美的一个想象缩影——现在转向喜欢苏菲,意味着这是现代中国文艺青年们在女性审美上的思想进步。他们不再满足女性们的美丽如风中弱柳——而应像苏菲一样结实而性感;他们也不再满足女性在文艺上的才气——而应有一颗追求两性自由和平等的灵魂。

  从这点来说,男权世界自身也在警醒,他们渴望和他们一样有思想的女性在社会上顶起半边天。这很有趣,当下经济大潮压力下的男性,他们渴望家庭及社会责任被女性分担——这比起女性写几首小诗的才情,对他们来说更重要。

  女性平权运动是上世纪影响颇大的重要事件。而有思想、追求自由的女性才能更好地引领社会进步,这或许就是国内文艺男青年们为什么热爱苏菲·玛索的真正理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