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强大的家族,也抵挡不住历史的进程,当五胡兴起互相攻伐掠地,其野蛮行径将无数辉煌过往的世家大族埋葬,而能够幸存并再度延续辉煌已是寥寥无几。 东晋贵族 北朝门阀贵族 清河崔氏,春秋齐国公卿,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西晋时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南北朝长仕北朝,北魏开国元勋司徒崔浩,确立了崔氏在北朝的政治和家族地位。 范阳卢氏,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大儒卢植,南北朝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时代官宦共财同居,正是团结和睦才能安保富贵权势,其常与帝王之家婚娶,因而有“望出范阳,北州冠族” 荥阳郑氏,起自西汉大司农郑当时,至南北朝郑羲是北魏中书令,郑羲兄弟六人都为北魏重臣,子侄后代百余亦居高官,无论朝堂如何变化郑氏始终屹立不倒,唐朝仅宰相就有十一人,其余节度使、将军多至无法细查。 太原王氏,秦之名将王翦后代,历代显赫兴旺,至南北朝王宰北魏北地太守,王牢在慕容燕国为上谷太守,王虬被北魏并州刺史,封晋阳公,王氏始终传承儒家礼义,至宋朝止,历千年而兴盛者无出其右。 陇西李氏,李氏始祖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后代还有'飞将军'李广,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李暠建立西凉国,西魏李虎更位列八柱国将军,为中原五姓高门士族。 京兆韦氏,源于黄帝姬姓后裔大彭氏,汉元帝任命韦玄成为太子太傅,位列三公,举家迁居京兆杜陵,子孙繁衍繁盛,至曹魏时期成为关陇士族,南北朝时期韦氏积极参与朝政,变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士族家族。 河东薛氏,河东薛氏先祖为汉高祖刘邦所封千户侯薛倪。南北朝时期家族数百人为官,由地方豪强发展上流门阀士族,涌现出著名诗人薛道衡,西秦霸王薛举,薛仁杲,晋王薛仁越,唐代名将薛仁贵,等一大批杰出人才。 闻喜裴氏,始祖为嬴秦始祖非子之后,周僖王时,嬴陵以'裴'为姓。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裴氏共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堪称公侯一门,冠裳不绝。 河东柳氏,西周鲁公旦的后裔,因食采于柳下,又改为柳姓,柳下惠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河东柳氏长期以来和西魏、北周政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与皇室、关中、山东、江左士族联姻,到了隋唐之际晋升为关中的三大家族之一。 京兆苏氏,帝颛顼高阳后代,夏代末年为诸侯伯,南北朝时期,苏绰西魏名臣,与从兄苏亮并称为'二苏'。苏威北周至隋朝大臣,大冢宰宇文护之婿。苏氏家族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成为南北朝新兴贵族门阀。 河内温氏,《国语·郑语》说温与昆吾、苏、顾、董四国都是颛顼高阳氏后裔。温疥以燕将军随刘邦破曹咎军有功,封恂侯;温氏后裔以太原为中心,逐渐扩展到河北及山东等地,成为富庶繁荣的大族。 谢安 南朝门阀贵族 琅琊王氏,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王氏家族衣冠南渡。 司马睿在王氏家族的拥戴之下,于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王氏家族在朝中地位名望之高其他家族根本无法取代。只有淝水之战中崭露头角的陈郡谢氏家族能与之平肩,并被后人合称'王谢'。 陈郡谢氏,曹魏时期的典农中郎将谢缵与其子谢衡。著名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胜而终结,此战在后方指挥的谢安,在前方领兵作战的是谢石、谢玄、谢琰,谢氏一门多出功臣,此后一直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 谯国恒氏,齐桓公的后裔,桓荣汉光武帝任命为太子少傅、太常。其子孙承袭家业,成为经学世家。晋元帝时桓彝子五人均典要职,桓温消灭成汉;桓冲其朝中地位同样崇高。桓玄后来更曾篡夺皇位,建立桓楚,改元永始,几乎覆灭东晋。 颍川庾氏,司马睿在位时,庾亮历任中书郎、散骑常侍等职。因其妹嫁给司马绍成为外戚,司马绍过世后,皇后庾氏以皇太后身份临朝听政,庾亮改任中书令,庾氏家族权利达到顶峰,之后颍川庾氏后继乏人,其执政家族的地位由谯国桓氏取代。 吴郡朱氏,汉末以至三国间 ,吴郡朱氏是吴郡四姓中唯一的以武立家,吴郡朱氏在三国和东晋、刘宋时期出了不少大将。一支以朱桓、朱据、朱异为代表之吴郡朱氏;一支以朱治、朱然为代表之沛国朱氏 。 吴郡张氏,张睦 ,东汉时为蜀郡太守 ,始居吴郡。三国时吴郡张氏有张温、张俨、张敦 ,皆张睦后人。 此后有张澄 ,入晋为光禄大夫 ,吴郡太守 ,子孙繁衍 ,吴郡张氏人物多以文显名,特重文辞。 吴郡顾氏,越王勾践七世孙摇汉之后。东汉明帝时有顾综 ,历御史大夫、尚书令,至三国时 ,孙权领会稽太守 ,以顾雍为丞 ,行太守事 ,郡得大治,后为丞相十九年 ,子孙繁衍于吴 ,累朝显赫至数百年。 吴郡陆氏,齐宣王后裔,汉初,陆烈始迁至吴地,成为吴郡陆氏。吴丞相陆逊、选曹尚书陆瑁,至两晋,名士不绝,如陆机、陆云兄弟。传统分吴郡陆氏共四十九枝,可见其繁衍的繁杂和迁移的广泛。 |
|
来自: 昵称55301288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