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辟谣之三:清朝考据学之兴起是因学者害怕文字狱?

 繁星1 2019-03-21

一代学术风气之转移,必有其内在规律可寻。清朝考据学的兴起,不少学者将其归咎于文字狱,因当时之高压政策而使清代学人纷纷埋首故纸堆。这也被大部分人当成常识。但我们从学术内部规律和清朝实际情况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这种结论并不可靠。

清代之学,承绍晚明。明中叶,阳明心学大行于世。心学重在“致良知”,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可说是对朱子“格物致知”之学的一大反动。

阳明心学的流弊最后造成空谈心性,学风空疏。即如学宗阳明的黄宗羲也提出了批判,“尝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束书而从事於游谈。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

顾炎武更是把明之亡国归罪于阳明之学,“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明末诸儒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实学,以对抗王学末流。清代考据之学就是承这一股风气发展而来的。清儒很多著作体例与方法都可说是与顾炎武一脉相承。

再说入清后之学术,清朝将朱子之学定为正统,但也有不少学者与朝廷的提倡异辙。

直斥朱子之学者,如戴震“程朱以理为‘如有物焉,得于天而具于心’,启天下后世人人凭在己之意见而执之曰理,以祸斯民。更淆以无欲之说,于得理益远,于执其意见益坚,而祸斯民益烈”。其所著《孟子字义疏证》,皆是对程朱之学的驳斥。

戴震的好友《四库全书》的总纂官纪晓岚,在《四库提要》里也是诋訾宋学不遗馀力。

标举汉学,独尊古义者,如吴派惠氏,“四世传经”。惠周惕著《易传》《春秋问》《三礼问》等。惠士奇著《易说》《礼说》《春秋说》等。惠棟著《九经古义》《易汉学》《周易述》等。皆本汉人家法。

又有仍承心学馀绪者,如浙东学派。然此派所守者是黄宗羲之训,也重考据之学,非空谈心性。

由上可知,清代考据之学实非文字狱所致,乃是学者自觉的选择,整个清朝的学术方向可说是与朝廷所颁布正统之学是相反的。因政府行为而令所有文人万马齐喑的时代也不是没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