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经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效验方

 循天园 2019-03-22

中医把痛经也分作若干类型论治,如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不足、肝气郁结等,不论何型都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谓“不通则痛”。临床以寒湿凝滞型最多,表现为经期少腹冷痛,经色暗红、多块,手足不温,舌苔白,脉沉紧,一般用少腹逐瘀汤化裁治疗(当归、川芎、赤芍、小茴香、没药、炮姜、肉桂、蒲黄、五灵脂)。治痛经为求一通,气血畅通,冲任调达,痛经何之有?因此治疗痛经不管何型均应行气活血、祛瘀为原则。行气常用乌药、延胡索、木香、小茴香;活血祛瘀常用川芎、丹参、红花、泽兰、赤芍;寒湿凝滞常加炮姜、肉桂、艾叶;止痛常用蒲黄、五灵脂、香附。

案1 李某,女,22岁,有痛经史3年,2000年4月初诊。每月经期前后少腹剧痛,曾用三七片、止痛片镇痛,稍有减轻,经色暗红、有血块,有时恶心呕吐,查苔白腻,脉弦紧。诊断:痛经(寒性)。辨证:寒湿凝滞。治法:行气散寒。方药:当归10g,川芎10g,炒白芍15g,肉桂6g,炮姜10g,小茴香6g,乌药10g,艾叶10g,胡芦巴15g,香附15g。每经前服5剂。禁忌:冷食、冷饮。服3个月经期后,至8月后再无痛经。

案2 王某,女,20岁,2001年3月初诊。经前或行经期小腹胀痛,经量少且行而不畅,血色紫暗,有小块,排出血块后痛经减轻,脉沉弦,舌质暗红边有瘀点。诊断:痛经。辨证:气滞血瘀,经行不畅。治法:活血行气,化瘀止痛。方药:桃仁四物汤加味。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0g,熟地黄20g,桃仁10g,红花10g,木香6g,川楝子10g,香附15g,延胡索15g。水煎服,每日1剂,经前服。2个月经期痛经止。“五一”后回访,其母说再未痛过。

案3 赵某,女,18岁,痛经1年,2006年8月其母携来求治。痛重时不能上课,查脉弦涩,舌苔白。该女住校,不便服汤剂,以散冲服。诊断:气滞血瘀痛经。方药:五灵脂60g,蒲黄60g,肉桂20g,冰片2g。上药研细粉,每次6~10g,每日2次,经前服5天。药服完后痛经止。

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位置产生腹痛等症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肌壁时,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也称为子宫肌腺症;当子宫内膜生长在宫壁外层任何位置时称为外在性内膜异位,而异位于卵巢者称为“巧克力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相当于中医的“痛经”,从病机看应该属气滞血瘀型痛经。临床表现:多在经前1~2天痛经逐渐加剧,腰酸、腰骶骨部疼痛,当病变侵犯至阴道和直肠,可有性交痛、直肠下坠感。月经无规则,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约50%异位症者不孕。下方可供参考: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5g,五灵脂10g,生蒲黄15g,红花10g,桃仁15g,没药10g,小茴香6g,肉桂5g,炮姜10g,延胡索15g。主治:子宫内膜异位症,肛门坠胀,腹痛剧烈。用法:煎汤服,口服1剂。

体会 现代妇科学把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种,认为原发性痛经多为少女,自初潮伊始即有痛经,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子宫痉挛性收缩有关。也有些是器质性原因,如子宫发育不良、子宫颈狭窄、子宫过度屈曲等,影响经血畅行而致痛经;而继发性痛经常由盆腔炎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引起。(陈胜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