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源】《金匮》卷下。 【异名】:旋覆葱绛汤(《疡科心得集》补遗)、新绛旋覆花汤(《湿温时疫治疗法》卷下)。 【组成】:旋覆花三两 葱十四茎 新绛少许 【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主治】:①《金匮》: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②《张氏医通》:虚风袭入膀胱,崩漏鲜血不止。 【方论选录】:①《沈注金匮要略》:旋覆花咸温软坚散结,以葱助其驱风而下饮逆;新绛引入血分宣血,俾血行则风灭,着自开矣。②《张氏医通》:旋覆花性专下气,兼葱则能散结祛风;佐以蚕丝专补膀胱,加以红兰染就,深得本经散结气之旨。③《金匮要略心典》:详《本草》旋覆花治结气,去五脏间寒热,通血脉;葱主寒热,除肝邪;绛帛入肝理血,殊与虚寒之旨不合。然肝以阴脏而舍少阳之气,以生化为事,以流行为用,是以虚不可补,解其郁聚即所以补;寒不可温,行其血气即所以温。④《金匮要略浅注补正》:葱白以通胸中之气,如胸痹而用薤白之例;旋覆以降胸中之气,如胸满噫气而用旋覆之例也;唯新绛乃茜草所染,用以破血,正是治肝经血着之要药。 【临证举例】:①胁痛 《杏轩医案》:家若谷兄乃郎胁痛。感证已逾两月,胁痛依然不愈,按外感胁痛,病在少阳,内伤胁痛,病在厥阴。今外邪解经多日,胁痛何以不瘳,既无情志抑郁,定属动作闪力之伤,外邪引发耳。夫久痛在络,络主血,防其蓄瘀动红,从金匮肝着例,用旋覆花汤一法。②肝着 《广东中医》(1962;7∶36):郑锡晃,男,成人。以胸次不舒,心中懊 【方源】《千金》卷二。 【组成】:旋覆花一两 厚朴 白术 黄芩 茯苓 枳实各三两 半夏 芍药 生姜各二两 【用法】:上 【主治】:妊娠六七月,胎不安。 【宜忌】:《外台》:忌羊肉、饧、醋、桃、李、雀肉等。 【方论选录】:《千金方衍义》:此方专主妊娠气滞多痰,六七月来胎息渐长,壅遏中气。故用旋覆开发痰气于上,枳、术健运脾气于中,苓、夏、姜、朴疏利滞气于下,黄芩、白芍专护胎气也。若妊娠体癯血热,中无痰湿阻碍胎气,即与此方无预也。 【方源】《外台》卷八引《范汪方》。 【组成】:乌头五枚(去皮,熬) 旋覆花 细辛 前胡 甘草(炙) 茯苓各二两 半夏一升(洗) 生姜八两 桂心四两 【用法】:上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为三服。 【主治】:胸膈痰结,唾如胶,不下食者。 【宜忌】:忌羊肉、饧、海藻、菘菜、生葱、酢物、猪肉、冷水等。 【方论选录】:《千金方衍义》:此以小半夏加茯苓汤涤痰剂中加旋覆花、前胡、乌头、桂心、细辛、甘草以祛风毒。然惟上热咽干,下元虚冷者之合剂。若热邪固结误投,祸不旋踵,不可不慎。 【方源】《外台》卷十八引《崔氏方》。 【组成】:旋覆花二两 犀角二两(屑) 紫苏茎一握 桂心一两 赤茯苓三两 橘皮二两 生姜三两 前胡四两 干姜七枚(擘) 白前一两 香豉七合(绵裹) 【用法】: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四合,分三服,相去十里久。以下气小便利为度。 【主治】:脚气冲心欲死。 【宜忌】:忌生葱、酢物。 《外台》卷三十三。为《千金》卷二“阿胶汤”之异名。见该条。 【方源】《圣惠》卷七十六。 【组成】:旋覆花一两 当归一两(锉,微炒) 赤芍药一两 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去芦头) 麦门冬一两(去心) 生姜一两 阿胶二两(捣碎,炒令黄燥) 吴茱萸一两(汤浸七遍,焙干,微炒) 【用法】:上锉细。先取肥乌雌鸡一只,理如食法,以水一斗,煮鸡取汁五升,去鸡纳药,煎取三升,入酒二升,又煎取四升。每服一小盏,食前温服。 【主治】:妊娠五月,有热,头眩心烦,欲吐;有寒,腹满,小便数,卒恐悸,四肢疼痛;寒热,胎动无常,腹痛顿仆,有所下。 《活人书》卷十九。为《圣惠》卷七十四“前胡散”之异名。见该条。 【方源】《圣济总录》卷十三。 【组成】:旋覆花一两 前胡(去芦头)半两 甘菊花(未开者)一两半 防风(去叉) 生干地黄(洗,切,焙) 羌活(去芦头)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各一两 玄参 白僵蚕(炒) 黄芩(去黑心) 半夏(为末,姜汁作饼,晒干) 白术 藁本(去苗土) 甘草(炙,锉) 当归(切,焙) 人参 赤茯苓(去黑皮)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以水一盏半,煎取一盏,去滓。食后良久服,一日二次。 【主治】:热毒风上攻,头旋倒仆,或吐不止,畏见日光,不喜喧处,不欲饮食,时时发动。 《圣济总录》卷十七。为《博济》卷三“旋覆花散”之异名。见该条。 【方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九。 【组成】:旋覆花 甘草(炙) 牡蛎(末)各一分 萎蕤 紫菀(洗去土) 桔梗(锉,炒)半两 生地黄汁 生姜汁各二合 【用法】:上除地黄、生姜汁外,并锉细。每服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次下地黄、生姜汁少许,再煎取八分,食后温服。 【主治】:肺痿咳嗽,唾如稠涎,羸瘦,喘急,盗汗。 【方源】《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组成】:旋覆花(微炒) 桔梗(锉,炒)各一两 半夏(汤洗七遍,晒干)一两半 柴胡(去苗)三分 槟榔(微煨,锉)二枚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如人行六七里再服。 【主治】:痰饮在心不散,痛不可忍。 【方源】《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组成】:旋覆花(净择,去茎叶,微炒) 桑根白皮(锉)各一两半 紫苏(并嫩茎,干者) 犀角(镑)各半两 赤茯苓(去黑皮)三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微炒)一两半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七钱匕,水三盏,入大枣二枚(擘),生姜半分(拍破),盐豉半匙,同煎至一盏半,去滓,分温三服,每食后一服,如人行十五里已来,更一服。 【主治】:消渴,腹胁虚胀,心下满闷。 【方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组成】:旋覆花 槟榔 柴胡(去苗) 桔梗(炒)各一两 桑根白皮 鳖甲(去裙襕,醋炙) 大黄(锉,炒)各一两半 甘草(炙)半两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支饮。胸膈实痞,呼吸短气。 【方源】《圣济总录》卷七十二。 【组成】:旋覆花(微炒)三分 当归(切,焙) 黄连(去须) 陈曲(炒) 桑根白皮 牛膝(切,焙) 芎 【用法】:上锉细。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主治】:冷积不去,气涩腹痛,饮食不下。 【方源】《圣济总录》卷八十二。 【组成】:旋覆花三两 羌活(去芦头) 芎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 【主治】:脚气循经上乘于肺,令人上气喘满。 【方源】《圣济总录》卷八十二。 【组成】:旋覆花 犀角(镑)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赤茯苓(去黑皮) 紫苏茎叶各二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至三盏,去滓温服。更与犀角丸相间服。 【主治】:脚气肿,上冲心腹。 【方源】《圣济总录》卷八十二。 【组成】:旋覆花 犀角(镑)各一两 前胡(去芦头) 桑根白皮 紫苏茎叶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 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两半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脚气肿满,上冲心胸,烦闷气急。 【方源】《圣济总录》卷八十二。 【组成】:旋覆花 赤茯苓(去黑皮) 犀角屑 紫苏茎叶(锉)各一两 桂(去粗皮)半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两 前胡(去芦头)二两 白前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大枣二枚(擘破),香豉半合,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如人行二十里再服,即气下。 【主治】:脚气攻心,烦闷至甚者。 【加减】:如小便涩者,加桑根白皮二两;胸膈气满者,加半夏二两,以小便利,腹中气和,脚肿消为度。皮肤犹如隔帛者,宜服犀角麻黄汤。 【方源】《圣济总录》卷八十三。 【组成】:旋覆花半两 半夏(汤洗去滑,炒)三两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三分 杏仁(去皮尖双仁,炒)三十枚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一枣大(拍破),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空心、日午、近晚各一次。 【主治】:脚气。呕逆不下食,行坐不安。 【加减】:若腹中胀满,食不消者,加槟榔三枚(锉);大便难坚者,加大黄一两;不能食者,加白术一两半;胸中寒热闷者,加羚羊角、犀角屑、青木香各半两;心下坚者,加鳖甲一两(醋炙,去裙襕),防葵、芍药各半两。 【方源】《圣济总录》卷八十四。 【组成】:旋覆花一两 赤茯苓(去黑皮) 桑根白皮(锉) 半夏(汤浸七遍去滑)各二两 紫苏茎(细锉)一两 大腹皮五枚(连皮子,锉)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大枣二枚(擘),煎取一盏,去滓,纳生姜汁一合,空腹服之。 【主治】:江东脚气发动,头旋吐痰,心闷气膈,见食恶心,心下拘急。 【加减】:如要疏利,入槟榔末二钱,汤成下。 【方源】《圣济总录》卷一〇三。 【异名】:旋覆花饮(《圣济总录》卷一〇六)。 【组成】:旋覆花 升麻 秦艽(去苗土) 防风(去叉) 羚羊角(镑) 萎蕤各一两 黄连(去须) 柴胡(去苗)各一两半 黄柏(去粗皮) 甘草(炙)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临卧再服。 【主治】:①《圣济总录》:目赤痛。②《普济方》:风毒攻冲,目睛疼痛。 【方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组成】:旋覆花(去萼) 枳壳(去瓤,麸炒)各半两 半夏(汤洗七遍,姜汁浸,焙干) 木通各一两(锉) 前胡(去芦头)二两 白术 赤茯苓(去黑皮)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 槟榔各六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五片,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服,午前再服,极效。有风痰人,常宜服。 【功用】:利胸膈,行滞气,消痰饮,疗胀满。 【主治】:妊娠痰饮,胸膈不利,不思饮食。 【方源】《产育宝庆》卷上。 【异名】:旋覆汤(《局方》卷九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组成】:旋覆花 赤芍药 半夏曲 前胡麻黄(去根节) 荆芥穗 五味子 甘草(炙) 茯苓 杏仁各等分 【用法】:上 【主治】:①《产育宝庆》:产后伤感风寒暑湿,咳嗽喘满,痰涎壅塞,坐卧不安。②《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妇人胸中作痛,呕吐痰兼清水。 【宜忌】:《准绳·女科》:有汗者,不宜服。 【方源】《本事》卷三。 【组成】:旋覆花(拣去梗) 细辛(去叶)橘红(去白) 桂心(不见火) 人参(去芦) 甘草(炙) 桔梗(炒) 白芍药 半夏(汤洗七次)各半两 赤茯苓(去皮)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七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主治】:心腹中脘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杂,肠鸣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不欲食,脉沉弦细迟。 【方论选录】:《本事方释义》:旋覆花气味咸温,入手太阴、阳明;细辛气味辛温,入足少阴;橘皮气味辛微温,入手足太阴;桂心气味辛甘热,入足厥阴;人参气味甘温,入脾胃;甘草气味甘平,入脾;桔梗气味苦辛平,入肺;白芍气味酸微寒,入足厥阴;半夏气味辛温,入足阳明;赤茯苓气味甘平淡渗,入手太阳、足阳明;以姜为引,引药入里。此因胃气虚冷,痰饮蟠踞心下,冷气汪洋,嘈杂肠鸣,人倦多睡,胁肋急胀,不欲思食,以咸苦辛酸之药逐痰驱饮,以甘缓之药调和中焦正气,则病去而渐能纳食矣。 《妇人良方》卷六。为《圣惠》卷六十九“旋覆花散”之异名。见该条。 【方源】《济生》卷二。 【组成】:旋覆花(去梗) 半夏(汤泡七次) 橘红 干姜(炮)各一两 槟榔 人参 甘草(炙) 白术各半两 【用法】:上 【主治】:中脘伏痰,吐逆眩晕。 【方源】《御药院方》卷一。 【组成】:旋覆花(去土) 人参(去芦头) 赤茯苓(去皮) 黄芩(去皮) 柴胡(去芦) 枳实(面炒) 赤芍药(去皮) 甘草各二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入生姜五片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服,一日三次。 【主治】:风热,面生赤痱子,脑昏目疼,鼻塞声重,面上游风,状如虫行。 【宜忌】:忌猪肉、粗面等。 【方源】《校注妇人良方》卷六。 【组成】:旋覆花 枇杷叶 川芎 细辛 赤茯苓各一钱 前胡一钱五分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主治】:①《校注妇人良方》:风痰呕逆,饮食不下,头目昏闷。②《何氏济生论》:肝着胸痛。 【方源】《校注妇人良方》卷十四。 【组成】:旋覆花 赤芍药 甘草各五分 前胡 石膏各一钱 白术 人参 麻黄(去根节) 黄芩各三分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 【主治】:伤寒头目旋疼,壮热心躁。 【方源】《广嗣纪要》卷八。 【组成】:旋覆花 川芎 细辛(减半) 人参各一钱 白茯苓 半夏(姜制) 归身 陈皮各二钱 干姜(炮)五分 炙甘草一钱 【用法】:分作二服。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主治】:肥人恶阻。 【方源】《赤水玄珠》卷四。 【组成】:旋覆花 橘红 半夏 茯苓 甘草 厚朴 芍药 细辛 【用法】: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主治】:胸中嘈杂汪洋,常觉冷涎泛上,兀兀 欲吐,饱闷。 《准绳·女科》卷二。为《本事》卷十“芎羌汤”之异名。见该条。 【方源】《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 【组成】:旋覆花 五味 赤苓 前胡 人参 甘草 杏仁 赤白芍 半夏 官桂 荆芥 桔梗 橘红(或加细辛)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 【主治】:胎前痰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