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将“黄”这个字的研究成果来分享下。“黄”字作为姓氏,姓黄的朋友也特别多,它在书法中易写也最好看,其原因就是它只有横画、竖画与点画构成,都是基本笔画,只要把结构安排适当,结构精致了,好看是必然的。那为什么结构精致就会好看呢?因为书法中的结构与审美息息相关,结构是根据审美意识来决定的,说白了就是怎么好看怎么写。但是书法中怎么安排结构呢?其实只要保持几个横画距离相等,几个竖画距离相等,两个点相向相对笔意到位就好看了。书写时笔意须到位,否则将失位失势失态。注意书写时的笔顺。 书写笔顺(一横、二 竖、三 竖、四 横、 五竖、六 横折、 七横、 八竖、九 横、 十撇、 十一点) 点画构成(横、 竖、 竖、 横、 竖、 横折、 横、 竖、 横、 撇、 点) 涉及到的基本笔法(横的笔法、竖的笔法、竖的笔法、横的笔法、竖的笔法、横折的笔法、横的笔法、 竖的笔法、 横的笔法、 撇的笔法、 点的笔法) 下面我们先观察一下书法名家的写法,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创作。 原帖原字出处:晋·王羲之·黄庭经① 原帖原字出处:晋·王羲之·黄庭经② 原帖原字出处: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原帖原字出处:唐 · 颜真卿 · 多宝塔碑 原帖原字对比 原帖原字对比:晋·王羲之·黄庭经① 原帖原字对比:晋·王羲之·黄庭经② 原帖原字对比: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原帖原字对比:唐 · 颜真卿 · 多宝塔碑 原帖原字集中对比: 下面进行解析 “黄”现代汉语拼音读(huáng),笔画 11 画,结构是上中下结构,这个字整体形态,“黄”(1)上部“ ”形略扁稍宽,上横收缩下横舒展;(2)中部“由”与上部对正,略宽稍扁,形态上面稍宽下面略窄;(3)最下部两点与右竖齐平,左右不可超右竖收笔处。我们写的时候要保持上下对正,最后两个点形成合力支起上部。 下面用签字笔进行演示 内容高度★★★★★ 研究深度★★★★★ 笔法★★★★★ 结构★★★★★ 创作示范图 形态一 形态二 ![]() 我们以形态一进行笔法解析 书写时笔法提醒: 故凡得名迹,一望而知为何家者,而通篇意气归于本家者,真迹也。一望知为何家之书,细求以本家所习前人法而不见者,仿书也。【理论来源:清-包世臣-《安吴论书》】 第一笔(图中数字 1):露锋起笔写横,顿笔回锋收笔,笔画形态短小有力,大抗肩,笔意往上凹提前为第四笔(图中数字 4)的长横造势,于形成凹凸之势及相背之势,同时因为两个横画在一个平面,书法思维是求变,重复等于零,即要有变化不能重复,所以两横形态各异,求变,两横的形态、笔法完全不同,如果写字两横可相同但是书法应变化 ![]() 第二笔(图中数字 2):露锋起笔写左边的竖,垂直下行,形态劲挺有力 ![]() 第三笔(图中数字 3):因为两竖在一个平面,所以两竖求变,形态各异,如果写字两横可相同但是书法思维是求变,重复等于零,该笔竖笔高起笔,起笔位置高于第二笔(图中数字 2),形态略长稍左斜,笔意使两个竖笔有倚侧之势 ![]() 第四笔(图中数字 3):露锋起笔写长横,长横要长要有力,中间略往上凸,写出曲线呈圆弧状,呈拱桥形,迎合第一笔(图中数字 1),该笔迎合的同时也要用力支起上部的一横两竖,实接上面两竖,穿插两竖而过,穿插有力 ![]() 第五笔(图中数字 5):露锋起笔写竖,出锋收笔,形态垂露竖,用垂露竖的阴柔之美缓和一下实笔的阳刚之势,形成笔画映衬及变化 ![]() 第六笔(图中数字 6):实接起笔写横折:1)横折的横要上凸写出曲线呈圆弧状,形态曲直交替,展示线条曲直美;2)用圆笔的笔法写折为竖造势,不顿笔直接从曲线的收笔处内部发力;3)稍左斜向下写竖,竖要重要稳要实不可轻飘,中锋收笔,为第九笔(图中数字 9)的横实接造势 ![]() 第七笔(图中数字 7):虚笔起笔写小短横,顿笔回锋收笔,形态短小有力 ![]() 第八笔(图中数字 8):露锋起笔写竖,竖与长横虚接,产生虚实变化,笔意正对上部“ ”的中心,垂直下行,劲挺有力,力量由重至轻变化明显 ![]() 第九笔(图中数字 9):实接起笔写横,横要上凸写出曲线呈圆弧状,与第八笔(图中数字 8)、第五笔(图中数字 5)、第六笔(图中数字 6)的竖实接,支起上部,因为横画颇多,横画的处理是关键,第一笔(图中数字 1)笔与第七笔(图中数字 7)的横画往内凹,两横凹势平行排叠,第四笔(图中数字 4)、第六笔(图中数字 6)、第九笔(图中数字 9)的横往上凸,这三横凸势平行排叠,既有凹凸错落,又有平行排叠,让横画活起来 ![]() 第十笔(图中数字 10):露锋起笔写撇,笔意从第五笔(图中数字 5)的收笔处正下方起笔,出锋收笔,形态短小有力,形势整个短撇支起“由”的左边 ![]() 第十一笔(图中数字 11):露锋起笔写右点,笔意从第六笔(图中数字 6)与第九笔(图中数字9)的交点处正下方起笔,出锋处指向第十笔(图中数字 10)的撇起笔处,形成回抱合力之势,合力撑起上部 ![]() 名家典范与临摹推荐 学习临摹时提醒: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其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书法理论来源:《书法三味》 】 (1)晋·王羲之·黄庭经① ![]() (2)晋·王羲之·黄庭经② ![]() (3)晋·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 (4)隋·智永·真草千字文 ![]() (5)唐·国诠·善见律① ![]() (6)唐·国诠·善见律② ![]() (7)唐·国诠·善见律③ ![]() (8)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 (9)唐·欧阳询·皇甫诞碑 ![]() (10)唐 · 颜真卿 · 多宝塔碑 ![]() (11)唐 · 颜真卿 · 颜勤礼碑① ![]() (12)唐 · 颜真卿 · 颜勤礼碑② ![]() (13)宋·赵构·养生论卷① ![]() (14)宋·赵构·养生论卷② ![]() (15)宋·赵佶 ![]() (16)元·赵孟頫·六体千字文 ![]() (17)明·董其昌·黄庭经 ![]() (18)清 · 姚孟起 · 临九成宫 ![]() (19)现代 · 启功 ![]() (20)现代 · 田蕴章 · 千字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