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儿子,那是什么?” “妈,那是只麻雀。” “儿子,你看。那是什么?” “那是麻雀!麻雀!跟你说多少遍了,那是只麻雀!” 公园里,年迈的母亲看着远方飞来飞去的鸟儿,一遍又一遍地问着儿子,那是什么。 显然儿子被问得不耐烦了,一脸烦躁地说完,扭过头继续玩手机。 后来,儿子在母亲泛黄的日记本上,看到了母亲记录的孩子成长日记。 1983年10月1日 今天,带着三岁的儿子来公园玩。 他指着飞来飞去的鸟儿问我,那是什么? 我告诉他,那是麻雀。 没一会,他又问我,那是什么。 我笑着告诉他,那是麻雀…… 就这样,他每问一次,那是什么?我都告诉他一次,那是麻雀。 终于有一天,儿子真的认识了麻雀,又成长了一分。 贰 相信大多数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父母至少都有五六十岁了,过了意气风发的岁月,即将退 休、或早已退休,和社会慢慢失去了的联系。他们行动逐渐变得缓慢,眼神儿也开始越来越不 好,但我们,却越来越厉害。 我们变得好像很有钱。出入父母消费不起的场所,用着他们没见过的奢侈品。 我们变得好像很厉害。动不动就把父母当佣人一样使唤,稍微有不顺心就对父母一通发泄 ,从来不给他们好脸色看。 我们变得很爱抱怨。抱怨父母没能给自己一个好的经济基础,抱怨他们总是爱唠叨,抱怨他 们做的事、说的话总是不合心意。 但每当我们“厉害”地指责他们时,他们却小心翼翼、唯唯诺诺。 他们不再责骂、不再训斥,甚至不再大声说话。有委屈也从不向儿女吐露,哪怕生病了也只是 默默地吃几片药,还在孩子面前假装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唯一尽心付出却不求回报的人;也是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想给我们添麻 烦的人。 小心翼翼的背后,其实是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与依赖。 但作为子女的我们,却总是很难很难,像自己年幼时父母对待我们那般毫无条件地照顾他们。 这些东西说了不要了,堆在这里做什么啊好了,好了,知道了! 有事吗,没事?那挂了啊。 说了你也不懂。 跟你说了多少次了。 你们那一套,早就过时了。 叫你别收拾我的房间。 我要吃什么我知道,别夹了。 说了别吃这些剩菜了,怎么老不听。 烦不烦啊。! 以上这些话,你也一定对父母说过吧? 对于父母来说,你不经意说出的这些话会在他们内心狠狠地刺了一下,看似平常,伤人却深。 你爱自己的爸妈吗? 相信99%的人会回答:爱。 而对父母最好的爱,不单单是给予足够花的钱,而是在平常的生活中,收起自己的不经意,多 些用心。 叁 历史上,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慈母怕闻雷,冰魄宿夜台;阿裒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翻译一下,就是: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 他母亲生性胆小,非常怕打雷,她在世的时候,一遇到打雷,王裒就会到母亲的身边给她壮 胆。 后来母亲去世,王裒把她埋葬在寂静的山林之中,一到刮风下雨、雷声阵阵的时候,王裒就奔 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一边跪一边哭着对母亲说:“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 怕。” 肆 再说一个年代稍近的故事。 鲁迅一生狷介(juàn jiè)耿直,从来都是心口如一,从不违心屈从,唯独对自己的母亲妥协 过,哪怕是最平常的起居生活,也是极为妥帖、恭顺。 为了不让母亲感到寂寞,特地将母亲从老家接到北京,把最大的房间留给母亲住,自己和许广 平住小的。 每天晚饭后,都要到房间与她聊天。 出门之前,总要先到母亲屋里说声:“阿娘,我出去哉!” 回来后,也一定去母亲处说声:“阿娘,我回来哉!” 还时常带回些母亲喜欢吃的小食品。 鲁迅的文章虽然写得好,可他的母亲却不爱看,有人曾特意送了本《呐喊》给她看,还说《故 乡》写得好。 老太太读完却说:“没啥好看,这怎么也可以算小说呢?” 嗨……真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太太。 伍 有一句话说得好: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仅剩归途。 世间最悲凉的事情莫过于白发苍苍之际,却还要在子女面前小心翼翼地去照顾他们的情绪! 如果过去的你有做得不妥帖之处,希望从今天开始,善待父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