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历史上曾是商代的都域秦代始筑城垣,隋至清历为州、郡、路、府治所,市区西北部的”股”出土有大量甲骨文、青铜器,其中有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旧城基本保持传统格局并有许多传统民居。文物古迹有文峰塔、高阁寺、小白塔等,城北有袁世凯陵墓,城西有珍珠泉风景区。 安阳是座具有三干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1960年3月,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小南海发现了距今约二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原始洞穴遗址,它说明了那一时期安阳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已有人类居住。夏禹分天下为九州,安阳为冀州之域。商代,第十三代君王河亶甲为避水患,将都城迁至“相”(即今安阳市)。据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书载,彰德府(今安阳)“城西北五里,洹水南岸,有河亶甲城”。河亶甲死,其子祖乙又将都城迁至“邢”(今河北邢台)。公元前1387年(盘庚十四年),商代第二十代君王盘庚,为彻底改变宫中奢靡之风,借口河水为灾,将国都从奄(今曲阜)迁至殷。“营县王印县障不国新音·(单》实际上就是河甲所都的地方“相”,据历史文献记载,都于航的众多的反对者发表了一名水》的讲话。 盘庚迁都股后,充分利用了这里“山川雄险,原限严矿,据河北之噤喉,为天下之腰膂”的地理优势,又行扬之政”,国势逐渐由颓废走向中兴,盘庚所迁股都的确切位置在今安阳市区约五华里处的小电村,其地北靠恒水,现存面积约五平方公里。盘庚初都股时,奉行勦俭建国之方略,以茅草为屋,后代发展成为具有十平方公里的古代著名都市,被时人称为“大邑商邑商”、“商邑”,至股商末期,这里已是“南距朝歌(今河南淇县),北距邯郸及沙丘”,其间“皆离宫别馆”,范围长达一百多公里。这一时期,殷都的政治、经济、文化十分发达,为股商的全盛时期。《诗经·商颂·长发》篇中描述殷都是“商邑翼翼,四方之极。赫赫既声,濯灌厥声”·完全是一片繁兴鼎盛的面貌。经济上,殷都以冶铜业最为著名,这一点从股墟中出土的大量铜器,特别是“司母戊”大方鼎中可以得到印证;文化上,仅以股墟出土的十六万片甲骨文为证,就足以说明这里是中国乃至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商末,周武王灭纣,建立了西周政权。至此,安阳结束了八代一十二王,历时二百七十余年殷都史。 周初,武王封商纣王之子武庚为殷君,仍居殷地。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武庚乘机反叛,被周公平定随后,将居住在殷地的遗民全部迁徙至他方,这里日渐荒芜,成为一片废墟,后称之为“殷墟”。 春秋时期,这里先为晋东阳地。《左传》中有“齐侯伐晋,赵胜帅东阳之师以逐之”的记载。战国时期,这里为魏之邺地,今安阳城西北为其“宁新中色城后此地归赵,仍称“宁新中”,公元前257年,秦将王,张唐联合,攻占了赵之“宁新中”,废宁新中为安阳,因“安”和“宁意义相近,又因地处洪水以北所以称安阳。安阳一名由此始。 秦统一天下后,安阳属邯郸郡地。秦末,项羽将秦章邯所率二十万兵卒坑于安阳城西小电,至此,秦主力全部被歼,秦王朝呈覆灭之势。 汉初,将秦安阳省入荡阴县,属魏郡。东汉末,冀州州治徙至安阳,为袁绍盘踞之地。曹魏受封于此后称此为邺郡。 魏晋南北朝时期,先有曹魏政权据此“训兵积粟雄长中原西晋时,安阳为魏郡,属冀州。因此地近曹魏故都邺城,又被称为魏都之地。左思在其《魏都赋》一文中称此地“山川幽映,川泽回缭”。后赵石虎前燕慕容隽都因这一带有“三台之固,山河四塞”,而迁都至此。苻坚灭前燕后,移置冀州治邺。北魏时,这里仍称魏郡,兼置相州。 相州之名为魏主珪取河亶甲居相之义,置州名相。北魏据此时,曾于天兴元年(公元398年)筑城一座。此后,又有东魏和北齐都此,至后周仍置相州及魏郡隋初,废魏郡,存相州。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改相州为尧城。唐初,复相州之名,天宝(公元742—756年)初,改为邺郡,乾元(公元758-759年)初复为相州。 宋代,安阳一地仍称相州,亦谓之邺郡及彰德军宋景德三年(公元100年),增筑后魏(北魏)天兴间所筑城垣,周十九里。金灭辽后,据有安阳,至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升彰德军为彰德府,以安阳为首县元代,改为彰德路。明初,复为彰德府,领州一县六洪武(公元1368-1398年)初,改筑安阳故城,改筑后的安阳城“周九里一百一十三步,载得旧城之半……各门建楼,又建角楼四,敌楼四十,警铺六十有三,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知府曹隆重修”。 清代,安阳仍为彰德府民国初,全国范围内均废府制,彰德府因之改称彰德县。1913年又改彰德县为安阳县,1937年居,又将安阳县改称彰德县。 1949年5月6日,安阳正式设立安阳市,为平原省省辖市。1952年撤销了平原省,安阳并入河南省,为河南省省辖市,是安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安阳除殷墟外还有不少名胜古迹,如城内的文峰塔,该塔位于城内西南原天宁寺中,始建于后周广顺二年公元952年),塔高四十五米,八角状,自下而上逐渐宽阔,其顶是平台,周围约容二百人。登到塔上,远眺太行,近观安阳古城,视野极为开阔。因寓意代表全郡文化最高端,故称文峰塔。 高阁寺,为明成祖第三子朱高燧(赵简王)的王府,距今五百多年。 昼锦堂,为宋代宰相韩琦所建,其堂名是按项羽之言“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无人知者”之意而名之,意在取其衣锦还乡,荣归故里之实。昼锦堂内有四绝碑一座,四绝为韩琦的事迹;欧阳修的文章;蔡襄写的碑文;碑背面为司马光撰写的碑文。此碑距今已八百余年。 珍珠泉,在城西北二十余公里处的水冶镇。景名柏门珠沼”有池数十丈,浅而不涸,游鱼可数,泉上有亭,泉从水底喷出,如撒珍珠。周围古柏各呈异态,泉边双柏连成门,故称“柏门珠沼”。 今天,安阳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已成为以钢铁、纺织为主,相应发展旅游事业的豫北名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