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六国帝王列传》序

 庶民临风 2019-03-22

 
  如果把这一段历史,作为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一个环节,它又有一种价值,似乎不易被忽略。五胡十六国活动的政治舞台,西起长安,东到燕齐,众多民族杂居共处。北方各族的领导人物先后执掌政权,哪一个王朝也没有做到长治久安。但大方向却没有模糊,各民族在走向封建化,接受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
  古代社会(中外一样)都是封闭型的,如不搅动它,就是一潭死水。要打破这种民族之间的封闭,融合发展,一是靠经济文化的交流,二是靠战争。经济文化的交流属于正常形式,战争也能促进民族的交流,但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总之,在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经历了几十年的大动乱、大改组、大迁移、大融合,逐渐由乱到治。为后来元魏拓跋氏迁都洛阳,有计划地加速封建化扫清了道路。
  十六国短期混乱,把本来在正常情况下几百年才能完成封建化的过程,压缩到几十年来完成,这一群魔王暴君,为了满足他们贪婪的欲望,干了许多连他们也未必明白的事,客观上却为北魏的统一局面扫清了道路,北魏的事业又为后来隋朝统一作了铺垫。历史本身有它的规律,当时实际参与的当事人未必明白。王船山论秦始皇的作用:"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
  西晋在曹魏统一北方,进而又灭吴统一中国后,本是可以承袭秦汉统一之格局,形成相对统一的历史局面的。但是,司马王朝在一开始就走上了门阀政体的道路。于是,这样的统治又加大了社会各民族、各阶级间的矛盾和对立,动摇了它的社会基础。到西晋惠帝末年,晋室发生内乱,外患继之而起,及怀帝、愍帝被俘到平阳后,中原沦陷,边陲不保;群雄混战,生灵涂炭。司马晋王朝宗室被迫南迁至建康,史称东晋。而北方黄河流域则成为各少数民族割据争战的场所,直至东晋灭亡,中原再未收复,国家再未统一,这段时间,史称"五胡十六国"。
  五胡,指的是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其实十六国的统治者,并不全是"五胡",也有汉人。所以,这个称呼并不确切,且带有一定的歧视性。现在有的辞书称作"东晋列国",比之"五胡十六国"为好,但也不十分准确,因为有的列国早在西晋时已经建立了;且不像"东周列国"那样,各诸侯国均服从于"周天子",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这十六国中,除"前凉"尊奉司马晋王朝之外,其余都公开打着反对晋王朝旗号;所以,也不宜称之为"东晋列国"。为此,本书作者曾与同行好友反复考虑推敲其称呼,最后定名为《十六国帝王列传》,比前者为妥,但也不尽如人意。
  为了便于记忆,作者将十六国概括为:"五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四燕"(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三秦"(前秦、后秦、西秦),"二赵"(前赵、后赵),"大夏"与"成汉"。合起来一句话:"五凉、四燕、三秦、二赵,大夏与成汉"。
  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都在"十六国"之外,这次作者都补写了,共二十国。就其性质而言,二十国均为"地方割据政权";就其疆域来看,二十国均处北方、西北、东北、西南等边陲地带。
  五胡十六国无有"专史",据《魏书崔光传》所附《崔鸿传》说:"刘渊、石勒、慕容俊、苻健、慕容垂、姚苌、慕容德、赫连屈孑、张轨、李雄、吕光、乞伏国仁、秃发乌孤李、沮渠蒙逊、冯跋等,并因世故跨僭一方,各有国书,未有统一,鸿乃撰为《十六国春秋》,勒成百卷。"这段记载,说明当时各国均有"国书",崔鸿据以"统一"编撰为《十六国春秋》,但至北宋时已佚不传。明代屠乔孙、项琳辑录《晋书》之有关"载记",编为一书,也称《十六国春秋》,仍题作者为崔鸿,被时人称为"伪书"。屠、项之书,内容出入甚大,形式繁简不等。要较为完整、条理地叙述二十国史实,颇为不易。
  作者积十年心血,翻检了《晋书》、《魏书》、《南史》、《北史》、《宋书》、《资治通鉴》、《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大量典籍,考核真伪,校正谬误,撰成《十六国帝王列传》一书,文笔流畅,故事隽永,史实有据,亦史亦文,雅俗共赏,可读性强,值得向读者推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