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剑阁发现三国邓艾之墓,墓地打开,学者:来迟一步

 昵称55301288 2019-03-22

越岭齐贯索,临岩自披毡,终云彻席卷荡平巴蜀。魏将邓艾入蜀,阴平一役之速之险,在古之史册中都甚为少见。然而真实历史上,邓艾入蜀功成,却始于数十年的波折磨砺。《三国志》记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荆州南阳新野一代的乡人都被曹操迁往汝南,所迁徙不分老少都投身田垄农事,为曹魏屯田耕种粮食,这其中就有11岁的邓艾。邓艾幼年失父,与孤母相依为命,但邓艾所在的邓氏一族在新野原是豪门大族,故而邓艾虽家道中落,却也是腹有诗书,能文能武。迁至汝南后,邓艾放过牛耕过地,但他重振家门的志向却愈发笃定,从无更改。

稍长之后,典农都尉发现邓艾的才学,于是将其举荐为“学士”,但邓艾有些口吃,说话不利索,故而未获器重,仅仅是去看守稻草。在此期间,邓艾不怨天尤人,尽心尽力办差且坚持学习,他常手持谋略之书研究其中计策,并自言自语运筹帷幄,旁人闻听后都捧腹笑之,以为他痴傻。如此邓艾在田垄间待了整整二十年,终于被晋为“典农功曹”,彼时邓艾还没有想到,这一次提拔竟成为他命运的转折。不久之后,邓艾被派往洛阳处理屯田事务,此间邓艾沉稳从容的气度得到洛阳太尉司马懿的欣赏,当即被召入太尉府,成为尚书令,彼时邓艾已经年逾40。

司马懿将邓艾带在身边历练3年后,将其晋为“南安太守”,邓艾由此离开屯田投身沙场。从田垄间成长起来的邓艾有威仪但不凌人,他素来吃苦耐劳,与手下将卒同吃住共风雨,故而每每临阵,将卒无不竭力报效。此后13年,邓艾活跃在甘肃专门防御蜀汉姜维,姜维数次率军伐魏,均因邓艾固守有方无功而返,甘露二年公元257年,邓艾因守土有功加封“征西将军”。景元四年,司马昭挥剑伐蜀,邓艾奉命率3万人马直奔沓中牵制姜维,然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山川之险历来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此魏国将卒跋山涉水已是“进退两难,粮运将匮”。

如此情形下,钟会认为难有所图,故而打算退兵,择日再战。而邓艾却不这样认为,他率军从阴平景谷道一路向南搭桥开路,攀跃在山高谷深的无人之地,艰苦行进七百里,终于抵达马阁山,然而山崖直上直下没有路途,而山下即是江油,邓艾丝毫不想退却,实则也退无可退,他以必死之心包裹毛毡,径直滚下山崖,将卒皆跟随而下,众人不顾伤痛疲累,以雷霆之势取江油、绵竹,直奔成都,蜀主刘禅率众开城降于邓艾。破蜀之首功,令邓艾深获司马昭及曹髦的嘉奖,晋为“太尉”。此后邓艾一心谋划图取东吴,而钟会却忌惮其功绩,暗中构陷,以至邓艾父子被诛,家中老小尽皆流放。

邓艾死后,四川剑阁城外的孤玉山及陕西关中蒲城县都有其墓冢,其中剑阁邓艾墓已经被发掘。当地县志记载,邓艾死后,其旧部人马于剑阁外修筑墓地,墓室以山中所采的巨大青石垒砌,地面土冢高达8米,周围柏木森森。上千年间,蜀地乡人时有祭祀,但墓冢逐渐荒废,不为人知。剑阁县考古学者介绍,1968年秋,剑阁北庙乡平坟,众人拉平了邓艾墓上的土冢,土层被挖开后,塌陷出了一截石块垒砌的古墓墓道,考古学者获悉后,推测一定是邓艾墓,于是立即前往勘测发掘。众人奔赴邓艾墓确认古墓属汉末时期,但是深入发掘时却令人倍觉惋惜。

进入墓室考古学者发现,墓室确实如记载的那般,由青石条垒砌,然而经过1800年的岁月后,都出现了裂缝。深入清理中得知,墓室内保存着两幅椁石,但上端的椁木早已化土成泥无踪可觅,墓室一角发现些许骨殖,但随葬几乎被盗掘一空,仅仅遗存下两个陶罐。

值得一提的是,这仅存的两个陶罐正处于墓室盗洞的下方,亲临现场发掘的考古学者推测,这应该是盗墓贼离开墓室时,意外遗落的,不想倒成了千年遗珍。人们清理完墓室,确认没有古物遗存后离开。墓室内的石条后来被乡人挪出修路,整个古墓由此不复存在,只是墓内其他古物尽皆遗落,实属一件惋惜之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