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还不到20岁的丁世忠,在父亲的支持下从自家鞋坊取出了600双鞋子,独自去了北京闯荡。那时候的他为了能多卖出几双自家的鞋子,跑尽了北京的各大商场,苦口婆心说尽好话,只为拿下一个专柜。可以说当年他怎么也不可能想到,日后的自己能够创造出比肩耐克、阿迪达斯这种知名品牌的“中国鞋王”! 2014年,创办安踏品牌的丁世忠获得了“年度华人经济领袖”的名号。2017年丁世忠又入选了“我国的百佳CEO”榜单,同年安踏市值首破1000亿港元,位列全球体育用品行业第三位。2019年,丁世忠的身价已达274亿美元(约1800亿人民币)。 出身草根家庭的他,为卖鞋一个人去了北京 1970年,丁世忠生于晋江的一家普通农户里,父亲是一名渔夫,平日里靠打鱼捞海鲜营生,却只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直到1980年,因时代的大势所趋,陈埭镇的居民纷纷干起了鞋坊的生意,丁父似乎也终于狠下了心,东拼西凑借了几千块钱,开起了鞋子作坊。 1987年,父亲塞给了即将出远门的丁世忠1万元钱,于是丁世忠在父亲的支持下踏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准备前去寻找市场,身上还带着自家作坊的几百双鞋。不到17岁的丁世忠,作为80年代到北京卖鞋的几百个晋江人之一。想尽办法,也不过是为了在北京一些稍大的商场里开设自家鞋坊的专柜,不过有了专柜后生意倒挺火爆。 帮父亲卖鞋之余,丁世忠时常跑去一些大型商场查看最新款式的鞋价。有那么一天丁世忠突然就有了一个疑问:“鞋子既然都是晋江产的,凭什么青岛双星的牌子就能卖100元,自家鞋坊里的鞋就只能卖20元?” 树自家品牌,换来效益的飞速发展 看到品牌带来的效益如此巨大,1991年,在外闯荡的丁世忠回到了晋江,协助父亲创建了自家的鞋坊品牌,丁父给自家品牌取名安踏,也就是“安心创业、踏实做人”的意思。鉴于在北京所取得的销售业绩,丁世忠被一家人推举为刚刚树立起品牌的安踏公司副总。 1997年因市场竞争激烈,曾经辉煌的晋江鞋厂倒下了一大半,但唯独树立了自己品牌的安踏在全国开了2000多家专营店,没受到什么太大的冲击。 1999年,安踏斥资80万签约孔令辉作为其代言人,更进一步的塑造品牌。但广告播出后前几个月市场并没有太大反应,丁世忠都快被逼疯了。直到第三个月,终于有经销商陆续前来洽谈,安踏的销量也得以有机会大幅度上涨。 此后,丁世忠又拿出500万元在黄金时段的体育频道展开了大规模的“广告轰炸”,由孔令辉说出的“我选择,我喜欢”这句广告语,短时间就让安踏横扫中国。仅1999年一年,安踏的销售额就突破3亿。此后销售额也一路猛增,7年之间增长了快10亿。 零售方式产生变化,积极改良更进一步 2005年,安踏耗资3000万元,建立了科学实验室,来研究适合人们运动的跑鞋。之后逐年提高对产品的研发投入比例,并且在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地都设立了研发设计中心。 2012年,由于传统零售业市场的日薄西山,众多零售企业纷纷断臂求生,掀起了一波关店潮。那一年全国关闭体育类门店总数多达3500家,仅李宁一家就关闭了2000多家,安踏自然也在其列。 但那时的丁世忠决定在零售端进行深度改变,通过收回门店自营,以及信息化的手段,实现了新的订货模式和对自家店铺的数字化管理,成功转型成为了品牌零售型公司。正是在这一年,安踏真正成为了国内第一大体育用品品牌。 2014年,安踏进入了极速回涨期,销售额也突破了100亿,一举超过曾经的“老大哥”李宁。安踏将此业绩归结于自己“一直秉承工匠精神,努力做好每一件衣服,每一双鞋”的品质。但丁世忠并不满足于此,更提出了“世界的安踏”这一口号。 面对阿迪达斯、耐克这样的劲敌,安踏没有像李宁一样正面迎击,落得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而选择了采取迂回的策略,将目标定位在18岁到30岁,家庭收入普通的青壮年人群,以其超高性价比快速取得了经济优势。当然,日后越做越大的安踏不可能仅仅止步在一线城市,进军海外是其必然选择。 正如丁世忠所说的:“要真正走向世界,需要把自己的内功练好”,无疑,安踏的每一步走的都很稳,对于一直“安心创业、踏实做人”的安踏,你又有着怎样的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