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乡安昌,真实の小镇生活—— ![]() 酒色微醺【安昌印象.二】 如非要评说安昌古镇的最动人之处,那就是:安昌依旧保持着水乡的原生态生活
![]() 居住在这里的安昌人家,尚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俗,令人唏嘘兼怀念。留在古镇里的居民,大多经营着一些祖传小手艺活小本生意,古街上除了进进出出的原住民,随处还可见散着步的家养猫鸡狗鹅,商业味淡到几乎可以忽略,一切都很安然和娴静,岁月静好。仅从这点上来说,号称中国六大水乡古镇之首的周庄乌镇等大牌地方,都是不可能感受到的:前者周庄,几乎成了个大商场,商业味太重,游人也太多玩得很烦燥;后者乌镇,倒是想打造个清末民初的风情园,可惜古镇被围墙圈起来驱逐了原住民,就像进了标本面孔的博物馆参观一样,割裂了人文的感觉是如此干巴巴,更别提体会原生态了。
![]() ![]() ![]() 跟着镜头看看安昌的生活吧~~ 有趣的名字,“晒场”弄,估计当年晒的是大宗交易的棉花吧? P1 大早上潜入安昌古镇,很多街面房都还未拆下门板来开张呢。 P2
![]() 如今只有小镇才能见到的门面板。 P3
![]() 街面上就有小诊所,看个头疼脑热估计靠的是传统配方。 P4
![]() 老爷爷的小店。 P5
窄弄。 P6
![]() 过街楼。 P7
门牌编号很混乱么,呵呵,不知改了几回。 P8
![]() ![]() 快要失传的手工布鞋。 P9:
裁缝店,扯几尺布做衣裳,在这里还是挺有市场的么。 P10
![]() 箍桶匠。 P11
![]() 修鞋匠。 P12
很古老的剃头店。 P13
箍桶,这个偶之前不太看到,有点稀奇。 P14
![]() 箍桶店还不止一家,看来这样的传统木盆、脚桶什么的,还是很有用武之地!
P15
俄罗斯有套娃,这个,算安昌大小套桶了?
![]() ![]() 现在很流行泡脚养生呀,当时真想抗一只回家滴,幸好!后来听老颂提醒,木桶应该要刷上清漆才算完工滴
![]() P17
![]() 糕饼模子很难寻的!这个几乎可以被怀旧小店用来当装饰咯。 P18
小孩子的围兜、大人的卫生罩衣,在这里都能寻到!这些物什似乎都回去多少年了~~ P19
![]() 宝宝翻罩衫,哈哈,80后小盆友儿时都还穿过吧
![]() 也有两家古玩店,闲闲地开着。 P21
![]() 本地人不会进来看呢,偶呢,也一样看不懂
![]() ![]() ![]() 无意中窜进一支幽深而窘逼的小巷,哈!一家百年钱庄深藏于中。
穗康钱庄的小门票不贵,于是进入。 P23 ![]() 小介 : 穗康钱庄,始创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暮春,从1850年至1949年经营将近百年,由梅林於氏投资经营。“穗康”名号的来历,以前钱庄的生存发展繁荣,也都与农业有关,庄稼收成好商业才会繁荣,商业繁荣钱庄才能发展,故取“穗康”。 清晚期的在安昌,这种相当于现代银行的钱庄,至少有20多家。据当时萧山《瓜沥镇志》记载:瓜沥镇商店的钱均存放在安昌钱庄。可见安昌当时的商品经济和金融业已相当发展。
P24
![]() 跨进门来,是一个清净的小天井。 P25
![]() 这家钱庄的主人,也并非如今的银行那般只认得铜钱,人家於氏几代文人能诗会画,小小院落内已经可以感受得到丝丝儒商风范。
P26 一株老梅: ![]() P27 高墙花窗: ![]() P28 二层阁,花窗瓦当: ![]() “克信存义”,这家清代始建的钱庄信条。唉,咱们今天玩钱的人,可还有这般信念?
P29
![]() 钱庄内部的摆设,全部按照当年的情景还原。
室内一景,那只窗户很特别。 P30
![]() 老椅子上的刻花是晚晴的审美,磨损的纹路如一位安详的老人,默默咀嚼着岁月。
P31
![]() 钱庄供着的财神很有意思,与咱们平时看到的截然不同。
头冠样式别致,着上红下蓝描金的宽服,胖乎乎富态的笑容,左手托三个叠起金元宝,右手握拳举向前,端坐于太师椅上,分明一位亲切的民间富佬人物么
![]() P32
![]() 民国时期的中国银行旧址,倒是不用找寻,它就在主街沿河边。
小门票也不贵,可以进去一看。
小介 : 原址为安昌赵氏所建,曾开设过正源花行、通汇花行;清末明初易主周家名“复慎堂”,开设同春花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国银行在此开设安昌办事分处,全面修正房屋并掺入西式风格,后设金库,面貌留存至今。它主要为当地丝绸业提供贷款服务,之后上海绸业银行、浙江地方银行相继开设于此,建国后又成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驻安昌之所,是安昌古镇金融业的重要历史旧址。
P33 ![]() 仁昌酱园,就在中国银行旧址同侧,但它可不是小景点,这座历经百年的传统酱园还在工作着,至今红火!安昌人福气好啊,小小的古镇依旧还有这样手工酿制的酱园!这可是安昌特产的酱油,据说安昌特色腊货的调味品就缺不了它。
小介 : 仁昌酱园,建于1892年,在鼎盛时期,杭州、上海、无锡、苏北的商人撑船过来进货,现在依然顾客盈门。
P34
![]() 镇上纵横着一条条幽深静谧的窄巷,延伸进去,隐藏其中的便是一座座古老凝重的“台门”。一个台门就是一个独立的院落,灰白院墙围成的四方天井,四周高低错落的黑瓦老屋,明清盛期,就是从这里面走出了很多绍兴师爷。人说天下师爷出绍兴,但很少有人知道,绍兴师爷多出自安昌,200年间从这里出去的师爷据说不下一万人,今天的河道两侧还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众多的师爷故居。不过,景点“绍兴师爷博物馆”偶并没有进去,木有PP给您看啦
![]() 小介 : 自古言“无绍不成衙”,就是讲述了绍兴师爷在古代官府中的地位和作用,古镇安昌作为绍兴师爷的荟萃之地,具有浓厚的师爷文化气息。衙门的官员升堂审案时,原被告跪在堂前,三班衙役持棒伺候。明镜高悬,正襟危坐,惊堂木一敲威风八面,喝令一声地动山摇,但是且住!真正的“主心骨”却是坐在堂后的师爷;因为没有官方身份,所以师爷只能坐在后面听审,一旦发现当事人的证供有问题,就差人递条子,遇到大老爷意气用事,更要及时提醒。
绍兴师爷在明清两代衙门中特别盛行和出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绍兴素为文化之邦,对于科举落榜者,学幕做师爷也是一大出路。二是绍兴人处事精明,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善于辞令,尤其适合做师爷。三是做师爷的“专业知识”近于家传手艺,又出于亲情乡谊尔引我荐,使得绍兴师爷群体蔚为大观。如安昌许思湄家族中先后有二十余人从事幕业,被称作“师爷世家”。 ![]() 你还记得那些自家腌渍的老货吗?
安昌的传统依然传承得很好,腊肠、鱼干、腊鸡腊鸭、乌干菜、咸菜、萝卜干......如今在大都市里几乎失传,而安昌人家,还都是手工制作,啧啧,可以想见,在安昌吃顿小菜,有多么美味! 安昌一道风景线——腊肠大阵! P35
![]() 这就是安昌古镇无所不在的腊肠,大名鼎鼎! P36
![]() 小介: 腊肠,是安昌的特产,四季都有,又以冬季所制的为佳。好的腊肠要求肠衣选用优质猪小肠,灌以土猪的后腿精瘦肉制成的肉糜。腊肠都是当地居民手工制作,灌好后就挂在自家房前的河边,廊棚下通风,可以很快吹干水份,便于保存。一到了腊月里,一串串腊肠挂在门前,自然就成为一道特色风景了。
安昌的腊肠,你想回避不见都不可能,几乎家家廊下挂着自家灌的腊肠,或肥或瘦,或乌色或绛红。口味呢,会略有差异,因为各家各户的调料配方会略有不同的呀。
P37
![]() 哇!可以想象下,它切盘蒸制之后,那股飘香~~
![]() P38
![]() 挂腊肠。
安昌人自家吃,外来的游客也忍不住要吃,虽然游客不多,但几乎没有不捎几节回家滴,所以腊肠的需求不小呀!
P39
![]() 绍兴是鱼米之乡,到了年底,除了灌腊肠,还要晒鱼干。鳊鱼、青鱼、大的小的,都可以风制鱼干,切了喷上黄酒撒上姜丝,下得蒸锅,就是一碟上好的下酒菜,香啊
![]() P40
![]() 桥上也有晒鱼匾,倒也没见阿咪前来偷吃,呵呵,安昌富庶,家养的阿咪也都是饭饱酒足的吧。
P41
![]() 晾晒的雪里蕻,对了,这些就是绍兴盛名“乌干菜”的前生!
P42
![]() 小介1 : 绍兴乌干菜(即,霉干菜),相传最早产于古代越州(绍兴),以细叶或阔叶雪里蕻腌制,是绍兴一种价廉物美的传统副食品,也是绍兴的著名特产,生产历史悠久,清时乌干莱曾作为绍兴的“八大贡品”之一,至今城乡家庭腌晒干菜的习惯还极为普遍。
乌干莱早在《越中便览》中就有记述:“乌干菜有芥菜干、油菜干、白菜干之别。芥菜味鲜,油菜性平,白菜质嫩,用以烹鸭、烧肉别有风味,绍兴居民十九自制”,可见那时绍兴乌干莱的制作已极为普遍了。以前,凡外出干活的农民或手工业者,大都喜欢于饭篮中放上一点蒸过的乌干莱,一则携带方便,二来下饭宜口。据说在大热天,倘有干菜放在饭盒内一时不会发馊。 P43 ![]() 小介2 : 绍兴乌干菜油光乌黑,香味醇厚,耐贮藏。可分为白菜干、油菜干和芥菜干三种,味道鲜美要数芥菜干。芥菜含有硫代葡萄糖甙、蛋白质和矿物质。硫代葡萄糖甙经水解后产生挥发性的芥子油,蛋白质分解后产生氨基酸,故加工后的腌菜香味独特,滋味鲜美。
清代乾隆1765年之《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称:“至春分后,天渐暖,菜亦渐变黑色,味苦不堪食,以之晒作干,饭锅上蒸黑,再晒再蒸,如此数次,曝之极燥,贮缶器中,可久藏不坏,名曰霉干菜,即干冬菜也。年久者,出之颇香烈开胃,噤口痢及产褥,以之下粥,大有补益。”
P44
![]() 小介3 : 芥菜干又以“百脑芥菜”的品种腌晒干莱为上乘。“百脑芥菜”菜芯多,梗叶细长,适时收割质地鲜嫩。拿这种菜晒制成的干菜,越蒸越乌,越蒸越软,越蒸越香。在清明节前,将芥菜的菜心晒干,用金银丝一小束一小束地扎起来,装在小坛中盐渍,待卤汁回落,成熟后取出,晾晒、蒸熟,菜呈红黑色后,在太阳下晒,这样反复蒸晒多次,直至色泽红亮,香气扑鼻,最后装入外面饰有人物山水的菜坛中密封。这样精制的贡菜由绍兴知府和山阴县监制,每年不过千把斤,菜坛上加盖黄封,专人运往京城。据传,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来绍兴时都要品尝用贡菜做的菜肴和菜场。
P45 ![]() 小介4 : 绍兴乌干菜除了用来作佐餐外,还作为各式菜肴的辅料,常用来清蒸、油焖、烧汤,烤笋、烧鱼、炖鸡、蒸豆腐等,其味隽美,开胃增食。夏天,用干菜配上一撮嫩笋干作汤料,有生津止渴,解暑防痧,恢复体力的功能。“干菜焖肉”是一道典型的绍式名菜,被撰入《中国菜谱》,此菜由干菜和五花肉组成,配以绍酒、糖等佐料,先焖后蒸而成。成后菜色乌黑,稍带甜味,肉色红亮,肥而不腻,“过饭”极好。 鲁迅先生、周恩来总理在生前也都爱吃这一家乡菜。
P46
![]() 小介5 : 乌干菜加淡笋,经过加工,称为“干菜笋”,亦有的称“笋干菜”的,用它蒸制的“霉干菜蒸肉”更为鲜美,当地人则称为“干菜毗猪肉”。此菜肉血红亮、油而不腻,菜含肉油,肉沾菜香,越蒸越糯,其味甚鲜。据传此菜系明代徐文长所首创。
P47
![]() 小介6 : 绍兴有一句俗语“乌干菜,白米饭”,乌干菜单独蒸软下饭,也别有风味,可见在绍兴人们有多么喜爱乌干菜。用霉干菜做配料,能发鲜入味,如“干菜烧乌鳢鱼”、“干菜烧土豆”、“干菜炒饭”等,均别有风味。
P48
![]() 晒干菜的阿婆。 P49
![]() 这些就是乌干菜成品了,放在小店的铺位上等待顾客选购。似乎品相有多种,带笋干的自然更贵一些,但也更鲜!
P50
![]() 一边做作业一边看店の小老板 ![]() ![]() 老街上的腊货店,有好些家! P53
![]() 看那油腊腊的光亮。
![]() ![]() 腊火腿!一大只啊!
![]() ![]() 安昌小杂店里一样有多种黄酒摆卖。绍兴的黄酒一只鼎 ![]() P56
“花雕”,其实是一种俗称,其内装的是优质陈年加饭酒,而坛子上比较讲究,有雕花或民间故事的绘画,故称“花雕酒”。因为比较好看,酒又是陈酿,送礼很拿得出手。 根据贮存时间的长短,花雕有三年陈、五年陈、八年陈、十年陈,甚至几十年陈等,年份越久的越贵。很早之前,花雕酒就已被列为贡品。
“加饭酒”呢?这是最受绍兴人普遍喜爱的黄酒了。加饭酒,绍兴黄酒中之最佳品种。加饭,顾名思义是与酒相比,在原料配比中,加水量减少,而饭量增加,是一种半干酒。由于醪液浓度大,成品酒度高,所以酒质特醇,俗称“肉子厚”。过去,因配方不同,分为单加饭和双加饭,后为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全部生产双加饭,外销称为特加饭。此酒酒液像琥珀那样深黄带红,透明晶莹,郁香异常,味醇甘鲜,含酒精17.5~19.5%,含糖1.5~3.0克/100毫升,总酸0.45克/100毫升以下。
“女儿红”和“状元酒”也是陈酿黄酒,它涉及绍兴一带的婚嫁习俗。早在宋代以前,绍兴家家会酿酒。每当一户人家生了女孩,满月那天就选好酒数坛,请人刻字彩绘以兆吉祥(通常会雕上各种花卉图案,人物鸟兽,山水亭榭等),然后泥封窖藏,待女儿长大出阁时,取出窖藏陈酒,请画匠在坛身上用油彩画出“百戏”,如“八仙过海”,“龙凤呈祥”,“嫦娥奔月”等,并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圆的“彩头”,同时以酒款待贺客。这种酒就称“女儿红”;若是生儿,则名“状元红”。这一习俗代代相传,成为绍兴一带婚嫁喜庆中不可缺少的民俗,而这些家用酒是不会拿出来售卖的! 坛装花雕酒。只是D车来回,酒坛子太重了,没办法抱回家呀呵呵
![]() P5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