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珍,元末枭雄之一,是老资格的对抗元朝者。比朱元璋起兵早,但没有经略中原的大志,只在浙江沿海混混。与朱元璋的关系,也是阴持两端,若即若离。后见朱元璋大军来,挡不住,于是上表谢罪。此篇谢罪表,极有特色,马屁为主,兼有钉子。主要分四层,第一、先捧朱元璋器量大,而方自己没有为帝之心,对朱天子早有预见,愿沾雨露。第二、推过于部下,挑起衅端,方自己是出兵相迎。这个下台阶,朱元璋何尝不知。借口好,人家也认了。第三、是重点,以父子关系来比喻,方对朱元璋是“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出海),为了保命,极度谦卑。第四、设个钉子,如果杀了他,则天下人会认为“主上不能容臣”,效果也不好。果然,朱元璋见了此文后,览而怜之,赐书曰:「汝违吾谕,不即敛手归命,次且海外,负恩实多。今者穷蹙无聊,情词哀恳,吾当以汝此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汝勿自疑。」故方国珍得以善终。
以下是明史记载的全文。国珍乃遣子关奉表乞降曰:「臣闻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王者体天法地,于人无所不容。臣荷主上覆载之德旧矣,不敢自绝于天地,故一陈愚衷。臣本庸才,遭时多故,起身海岛,非有父兄相藉之力,又非有帝制自为之心。方主上霆击电掣,至于婺州,臣愚即遣子入侍,固已知主上有今日矣,将以依日月之末光,望雨露之余润。而主上推诚布公,俾守乡郡,如故吴越事。臣遵奉条约,不敢妄生节目。子姓不戒,潜构衅端,猥劳问罪之师,私心战兢,用是俾守者出迎。然而未免浮海,何也?孝子之于亲,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臣之情事适与此类。即欲面缚待罪阙廷,复恐婴斧钺之诛,使天下后世不知臣得罪之深,将谓主上不能容臣,岂不累天地大德哉。」盖幕下士詹鼎词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