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朋友之邀,到巩义康百万庄园游览。 幽深古朴典雅的院子里,有一口井。井台一色青石砌成,斑斑驳驳,辘轳静静地横在上面,绳子缠绕出沧桑时光,四周布满绿色的苔藓,清凌凌的水滴隐约可见。这口井叫叶氏井,距离现在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导游告诉我们。 叶氏井 主人姓康,怎么会叫姓叶氏水井呢? 导游看到了我眼里的疑问,他说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据说,叶家的主人叫叶浣,老家是安徽歙县人(今黄山市)。道光年间,因为遭受水灾迁移到巩县邙岭脚下种地,与康百万的庄子大约有两里多路。因为靠近河边,就打了一口井,既是为了吃水也是为了在旱田用水车提水灌溉田地。 康家与叶家相处已经三代了。到康大勇时,随着经济的不断迅速兴旺发达,庄园也需要扩大修建时,叶家的地和这口井恰恰就在其中。当时,想买了叶家的地和井,经中人从中说合后,叶家同意,已经付了定金, 写好契约,一式两份。第二天,老家来了一位远房亲戚,知道这个消息后,对叶家说,你们怎么把给井卖了?井里有水,水是啥?水是财。地卖了,还能可以再买,财卖了,可是辈辈受穷。不信,你去问问老年人。 老家亲戚这一说,叶家愣愣的,又反悔了,说地可以卖,井不卖。 在自己的宅院里,有别人的一口井,无疑是锅里掉了一只苍蝇,多煞风景呀!康家以为叶家是想多卖一些钱,又派中间人去撺掇说和,只要地和井一起卖,价钱提高多少,由他们说。说了好几次,叶家还是一口咬定,卖地不卖井。按风俗乡规,定金付了,契约不能改变,地和井就得一起卖掉,不行就到官府打官司。相公说,这官司一打,叶家准输。 康大勇说:“强扭的瓜不甜。都是乡邻乡亲的,咱得尊重人家的尊严和意愿,何必伤了和气呢?” 结果康家盖房时就留下了眼前的叶氏井,它虽说留在康家大院,但所有权依然是叶家的。这里,足可以看出康百万家族的宽容大度,以及与人为善的良好美德。 康百万庄园局部 中午,在康家小吃一条街用餐,和店主人闲聊时我说了自己的所见所闻。店主人有四十多岁,眼睛大大的,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微笑,样子很和善,他问,你从哪里听来的?开始时,人家姓叶的不卖这眼井,到后来人家又同意卖了。 既然人家同意卖了,咋还叫叶氏井呢?这一下我来了兴趣。哦,你说说看。 那小伙子打开话匣子说起来:在自己的宅院里,有人家一口井,叫谁都别扭。最初,见叶家不肯卖井,康家盖房的工程只好先停了下来。 后来呢?我问。 有热心人就去劝说叶家,康家给你们重金,不是同样可以在买的地里再打眼井吗?要公道,打个颠倒,恁要是盖庄子,里面有一棵树是邻居的,别扭不别扭?叶家的人不吭声。又过了三天,叶家的一个儿子患了急病,康家听说了,派一辆大马车拉着去县城看病,大夫说,幸亏去得及时,要不然孩子就没救。康家的人还给付了药钱,说是掌柜交代的。人心都是肉长的。叶家感动了,去找康家说那井也一并卖了。 既然如此,康家为啥还在院子里留了一口井,仍然叫叶氏井呢? 别急,听我说。听说叶家同意卖井,康大勇如释重负。就在工匠们准备填井时,辘轳已经掀掉了,露出了井口,康大勇又改变了主意。下面的管家都有些诧异,原来你想这口井,叶家死活不愿意,如今人家愿意了,咋又改变主意了呢? 康大勇说,谁说我改变主意了?把井的的钱付给人家,留住这口井就是了,依然叫叶氏井。 掌柜的,这葫芦到底是卖的什么药呀?管家一脸迷惑的样子。 创业难守业更难。这个“难”字也包含着你尊重别人,别人也尊重你的意思。康大勇意味深长地说,这口井留住叫叶氏井,就是想让孩子懂得:善待乡亲,尊重他人,不能恃强凌弱的道理。 康百万庄园—功垂桑梓碑刻 你听谁说的?我问。 店主人说,我爷爷给我讲的,我爷爷说是听他爷爷讲的。 这故事就你独个儿知道吗? 不是,你到村里问一问,好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 想起了“有口皆碑”这个词。 伊洛河 归途。走在康店大桥上,见伊洛河水从遥远的天际而来,荡漾着涟漪,潺潺流淌,奔向远方而去。又想起了一个词“源远流长”。忽然间,我明白了康家能够富裕十二代四百多年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