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千と千尋の神隠し/千与千寻》(2001)日本版海报
《もののけ姫/幽灵公主》(1997)、《千と千尋の神隠し/千与千寻》(2001)等,吉卜力工作室为世人奉献出了众多名垂影史的作品。让我们重新确认一下吉卜力工作室在世界电影史上的位置,探讨一下当今人们围绕其研究的问题是什么。——增田弘道(本文作者)
吉卜力工作室(スタジオジブリStudio Ghibli)是一家日本的动画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于1985年中旬,原附属于德间书店,并由极富声望的导演宫崎骏以及他的同事高畑勋、铃木敏夫等一起统筹。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3年由德间书店杂志连载的漫画而改变制作的电影风之谷。德间书店当时是吉卜力工作室的母公司,并向迪士尼提供了多部动画片的发行权。
吉卜力工作室位于日本东京都近郊的小金井市,占地300多坪,有130多名员工;2005年初,吉卜力出版部正式从德间书店拆分出来,成为吉卜力工作室的一部分。而未来工作室则自组公司,成为株式会社吉卜力工作室;宫崎骏负责创作,铃木敏夫担任行销。
以龙猫标志为logo
【动画商业的今天】
现在无论男女老幼,大家都喜欢动画。虽说“日本的动画已经被全世界所接受”,但在商业上能取得完全成功的作品绝对不多。笔者将以各类数据为基础,探讨现在的动画产业应该以何种方式更有利于持续发展。
吉卜力工作室的领军人物宫崎骏导演
“这次的稿子请以吉卜力工作室(以下简称吉卜力)为主题”,这是编辑给我的命题文章,看到这个要求就头疼。现在吉卜力的电影已经成为国民性的作品。围绕这个来写是项太过艰巨的任务。虽说如此,要讲动画产业而无视吉卜力的话也确实是不可能的。
于是,这次想讲一下自2011年《コクリコ坂から/来自虞美人之坡》上映之后,到2012年宫崎骏、高畑勋的作品即将上映之前的这段时间里吉卜力的情况。
【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
吉卜力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它毫无疑问具有超越动画范畴的社会意义,但就其商业模式来说在日本并不存在能与之比较的对象,所以很难弄清这个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以电视动画为主流动画形式的日本,吉卜力是唯一一个原则上只制作原创(并不是指自己创作原作。不是日本主流电视动画的剧场版,而是为了剧场版动画而进行的原创企划)剧场版动画的动画工作室。
电影《ハウルの動く城/哈尔的移动城堡》(2004)日本版DVD封套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是像皮克斯或梦工厂一样的好莱坞式的工作室。电影产业本身就有很高的风险,技术上是不用说了,吉卜力能不断制作在商业上很难成功的原创剧场版动画,并且能让其成功,在日本真可谓是个奇迹。
【能被称为国民电影的理由】
吉卜力的强大之处在于,在“提供最高的质量”这个要求上,它得到了观众们的绝对信赖(品牌)。在2006年日经BP协会进行的品牌调查中,吉卜力超过了丰田、索尼等全球性品牌而占据首位,观众对它的信任直接关系到了它在商业上的优异的成功度。
下表是日本国内电影公映票房的排名,第一名是《千与千寻》,打败了作为世界品牌的詹姆斯·卡梅隆的作品和哈利波特系列。其他还有三部吉卜力的作品在名单中。
日本国内历代电影票房排名(出处:日本映画製作者連盟)
1、《千与千寻》
2、《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
3、《哈利波特与魔法石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2001)
4、《ハウルの動く城/哈尔的移动城堡》(2004)
5、《幽灵公主》
6、《踊る大捜査線THE MOVIE2レインボーブリッジを封鎖せよ!/大搜查线2:封锁彩虹桥》(2003)
7、《哈利波特与密室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2002)
8、《阿凡达Avatar》(2009)
9、《崖の上のポニョ/悬崖上的金鱼姬》(2008)
10、《最后的武士The Last Samurai》(2003)
电影《崖の上のポニョ/悬崖上的金鱼姬》(2008)日本蓝光版封套
吉卜力工作室的作品《幽灵公主》(公映票房193亿日元)的票房远远超过了在它之前排名第一的《南极物语》(1983年)的110亿日元,着实让电影从业者们吃了一惊。而《千与千寻》不仅仅是创下了304亿日元的票房纪录,更是有2350万人去电影院观看了此片,震惊了整个日本社会。2001年时日本的人口为1亿2731万,算一下的话就是每5.4个人中就有1个人去观看了这部电影。
《千与千寻》的DVD与VHS合计卖出了550万部,其中已经包括了租借的部分,所以可以推测出还有更多的人观看了此片。此外,《千与千寻》在2003年在电视上首次播出时,其收视率为当年第一,达到46.9%。其五次播出的平均收视率为25.9%,考虑到这点的话,就不难想象可能有数千万人观看了这部电影。这正是吉卜力的作品被称作“国民电影”的理由。
【公映票房平均每部107亿日元】
宫崎骏导演是吉卜力的核心人物。从《千与千寻》获得奥斯卡最佳长篇动画奖我们可以知道,他的导演能力在国际上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而且在商业上他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吉卜力工作室的办公楼
在美国有一些网站统计了每位导演或演员所参与的所有作品的总票房收入。虽然在日本没有用票房收入来评价导演的习惯,但我们也可以来算一下宫崎骏导演在吉卜力制作的电影的总票房收入。从《風の谷のナウシカ/风之谷》(1984)到《悬崖上的金鱼姬》,宫崎骏作品的总票房收入为966亿円(《风之谷》为吉卜力的前身トップクラフト制作的作品。之前由宫崎骏导演的《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并未包含其中)。等到宫崎导演的下一部作品上映,这个数字无疑会突破1000亿日元。算一下每一部的平均值的话,是107亿日元。
根据《The Numbers》的统计,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导演平均每一部作品的北美票房收入为1亿4749万美元,按1美元=80日元来算的话就是118亿日元。这是人口为日本的2.75倍的美国的数字,所以我们就更能明白宫崎导演有多么厉害了。如果说在日本能找到与之匹敌的人物的话,那应该就是同样被称为“国民性的存在”的黑泽明导演了吧。
考虑到票价的不同,算总票房收入的话可能是拥有更多作品的黑泽明导演更胜一筹(黑泽明31部作品,宫崎骏10部作品。黑泽导演早期作品的票房情况因缺乏数据而无法计算)。但是,算每一部作品的平均票房的话肯定是宫崎骏导演获得压倒性的胜利。
电影《風の谷のナウシカ/风之谷》(1984)日本蓝光版封套
不管怎样,平均每部作品的票房收入超过100亿日元的监督在日本算是空前绝后的了。即使是在好莱坞,能取得总票房收入在北美这个世界第一电影市场中超过10亿美元,并且每部作品的平均收入能在及格线1亿美元以上这个成绩的导演,也只有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等11人而已。正是因为有了这位在日本史上最具人气的导演,吉卜力才能维持以具有极大风险的原创剧场版动画为中心的商业模式。
【从吉卜力和皮克斯来看商业模式】
虽然吉卜力没有公开财务决算报告,但不难想像它具有相当高的收益体系。从拥有相同商业模式的皮克斯的业绩来看的话更能了解这一点。在史蒂夫·乔布斯的投资下,皮克斯制作了世界上首部长篇全CG动画《玩具总动员Toy Story》(1995),并且在上映之后立即上市,所以从1994年到2005年被迪士尼收购这段时间内的财务数据我们是能够找到的。
皮克斯的销售额与净利润的变化(出处:皮克斯)蓝:销售额 红:净利润
看了这张表我们就能发现,从《玩具总动员》大热之后的第二年开始,皮克斯的净利润率就维持在50%左右,可以说是一个“超”高收益体系。其秘诀就在于让其所有作品都能够大热。没有一部作品会意外地输给不可能打败它的对手。这个成绩在影像娱乐界,特别是电影界,已经接近于奇迹了。而吉卜力也基本上是与之相同的一种模式。
电影《玩具总动员Toy Story》(1995)德国蓝光版封套
吉卜力的商业模式是靠作品上映当年的票房早早回收制作成本(并且对比其更多的收益进行分配),然后在第二年发售影像制品来获得更多的收益(除此之外还有商品化、出版、音乐相关的销售额)。皮克斯也是这种模式。
正是因为这种模式能够有效运作,吉卜力才能以两年左右的时间为周期制作作品。这从每周都要交付成果的电视动画制作公司来看的话,简直就是梦一般的环境。当然,从剧场版原创企划的提出到整部作品的完成,制作人员们必定经历了数个修罗场的磨练。
但是,这个支撑着吉卜力到现在的商业模式即将迎来转换期。下一回,将分析一下处于转弯口的吉卜力的现状。
作者:增田弘道(ますだ·ひろみち)
1954年出生。法政大学毕业后,以音乐事业为开端,拥有出版、动画等多方面的contents business的经验。Video market董事,映画専門大学院大学专职教授,日本动画协会date base working主席。著有《アニメビジネスがわかる/我懂得了动画商业》(NTT出版)、《もっとわかるアニメビジネス/进一步理解动画商业》(NTT出版)、《动画产业报告》(编辑·共同执笔,2009~2011年,日本动画协会date base working)等。 (翻译:未知的深蓝色)
电影《もののけ姫/幽灵公主》(1997)日本版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