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行卡闪付真的是个坏蛋吗?

 观道者 2019-03-23

1

315

就在昨晚,2019年3月15日的央视315晚会上,央视点名了银联QuickPass闪付功能,至于点名的原因,总结如下:

  • 未告知客户自动开通该功能

  • 免密支付不安全

  • 接触距离太远不安全

  • 支付限额高达1000元不安全

开关在发卡行

如果吃瓜群主无知小白,看到这里都会觉得“我擦,我的银行卡这么不安全”

然后紧接着,估计发卡行和银联会收到大量类似的投诉电话:

“谁让你们给我开通的那个什么闪什么付啊!你们这不是让我的钱被刷走嘛!”

那么,闪付如果真的是这么不好的一个东西,为什么还会由银联这样一个央企带头“损害”消费者呢?

2

你真的知道什么是闪付?

闪付,简单的说应用的是存在已久的NFC近场通信技术,最早作为类似蓝牙的数据传输使用,但是使用场景过于213,所以没有发展起来。

但是在生活场景,NFC早已无处不在:

  • 酒店接触房卡

  • 开门的工卡

  • 交通卡

  • 今天提到的银行卡

而且,纵观全球支付领域,无论是今天躺枪的银联还是远在地球另一边的VISA还是万事达卡,无卡非接支付早已成为一个最先进的技术为人推崇的技术

VISA无卡非接支付

那么,既然这么方便的技术,为何会成为央视口喷闪付的借口呢?我们从央视提到的问题一个一个看。

3

免密支付不安全?

首先我们先看一组数字

近10比1的比例

以2017年为例,小额免接支付的盗刷和欺诈率,相比传统银行卡刷卡支付,占比仅为十分之一

换句话说,数据表明,闪付比刷卡安全了10倍

那么为什么安全了呢?

很简单,POS机不用接触银行卡,避免了复制卡片的可能。

从有磁条卡开始,盗刷这个词一直存在,哪怕后来推出了加密芯片卡,也无法100%规避盗刷问题。而盗刷最根本的原因是POS机存在复制银行卡信息的装置存在

而闪付,完全规避了银行卡与POS机的接触,100%的规避了复制卡盗刷的可能性。

非接触

所以,采用NFC技术的非接支付,从根本上解决了银行卡几十年未能解决的盗刷问题

4

接触距离高达10厘米不安全?

这个担忧恐怕是来源我们央视记者机敏的想象出了一个盗刷场景。

“一个不法分子手上拿着一个不小的POS机,靠近一个女士的宝宝,手贴了上去,叮!支付成功”

首先,我不评价这位女士为何对一位手持POS机还贴身的男士毫不反感的。

请看我灵魂画师的画功

大概是这么一个场景

但是这位女士在被盗刷后,为何不立即报警并联系银行阻止这笔交易,彰显了这位女士对我国支付行业常识的认知不足。

银联赔付

而银联也对这类风险交易提供了全额赔偿的用卡保障,就是为了打消这种微乎其微的盗刷行为。

然后,10厘米太不安全?那你去问NFC的发明人吧。

5

支付额高达1000元不安全?

说这话的人估计银行里只有1000元吧

首先,闪付功能单笔最高只能刷1000元,并且每日最高只能刷3000元。

上面也提到了,如果遇到盗刷,银联提供全额赔付。

闪付限额

那好,你会说,第二天还会继续刷3000啊!

你被莫名其妙刷走了3000还不报警,第二天同一个人拿着同一个大POS往你身上蹭你还无动于衷吗?

非法POS机泛滥你怪银联?怪银行?坏人买了刀杀人你怪超市为啥要卖刀吗?

最后,无论你是被盗刷卡还是支付宝被盗,恐怕金额被盗的数字远不止3000吧??

6

未告知用户风险且自动开通

为什么我将这个放在最后,因为我觉得这个真的是可以采纳和改进的一点。

银联以后可以默认所有的银行卡不开通小额免密支付,然后银行方面要充分告知用户你这张卡是多么危险的存在,并建议用户放弃开卡并选择使用现金。

毕竟,钱在身上偷了你怪不了银行。

预期担心那种奇葩的盗刷场景,不如多关注下自己信用卡上的CVV如何保密、个人卡号不要到处乱晒比较好。

最后,像广州等城市开通的银联QuickPass快速地铁刷卡等都不用搞了。

全民回到用现金,哦不,用贝壳当等价交换物的时代吧。

闪付后新一代安全支付货币

7

老张觉得,任何的新技术都会搭配的一定的风险:

  • 现金容易被盗,携带不方便,但是拿在手里实在

  • 刷卡容易被盗刷,但是携带方便,从没有人因为有极低的可能被盗刷而放弃使用

  • 二维码完全无卡,使用方便便捷,但是二维码易被替换、盗号等风险,且无限额

闪付,一个完美解决刷卡现状问题的技术,却被央视记者小事放大,夸大盗刷场景,忽略产品巨大的优势,最终达到因噎废食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