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名老中医赵绍琴成才之路——赵绍琴教授百年诞辰有感

 田丽莉百和堂 2019-03-23
作者简介

崔健——美国纽约州注册中医师,现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从事心血管功能基因组学相关研究。邮箱:shanghancj@gmail.com

赵绍琴(1918—2001),北京市人,国家级名老中医、温病大家。2018年12月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主校区学术报告厅举行了盛大的“赵绍琴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活动”大会,来自海内外的中医药专家和学者欢聚一堂,共同回忆和见证了赵老在中医药道路上丰功伟绩的一生。大会共分为2个部分,上午由来访嘉宾和赵老家属代表发言;下午由赵老的门人分享了在赵氏医学影响下个人的学习和临床体会。作者作为赵老唯一女儿赵爱华老师的徒弟,有幸受邀参加这次纪念活动,并在会议当天同各位赵氏弟子共同探讨了赵绍琴教授的成长历程,实感认识和挖掘赵老成长、成才之路之重要。望此经验能借鉴后学,使学医者受益匪浅,对于当代以及未来中医界都是一大幸事,现将整理的思路呈现如下,以飨同道。

家学渊源

赵老祖籍浙江绍兴,至他父亲这一代已经在北京居住9代,从其高祖父到祖父均为清代太医院御医,其父亲文魁公更是擢升为太医院院使,官至正一品,被宣统皇帝赐予头品顶戴花翎。至20世纪20年代,民国时期其父亲担任北京中医学社名誉社长,继续悬壶京师,造福大众。赵老正是在这样的书香门第中成长起来的。其父亲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书立说,但身体力行,事必躬亲,赵老则是自幼聪慧、耳濡目染,所以年少的他从父亲那里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其中两方面值得关注,一是父亲要求赵老要具备扎实的中医功底,当他还是幼童时候,其父亲便开始让他背诵《濒湖脉学》《雷公药性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等中医启蒙书籍;二是高尚的品德,自宣统出宫后,其父亲在京城行医,每天患者盈门,活人无数,但其父始终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无论贫贵,均一视同仁,至疑难重症,先生常常亲自前往家中诊治。这种严格的治学要求和高尚品德对赵老后来成才之路影响深远,正如赵老日后经常教导弟子“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这也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拜名师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强调“名师”在成才道路上的重要性。古人云:“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无疑是说只有“优秀的师父”“明白的师父”才能把弟子领进正确的大门,否则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名师出高徒”于此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怎样理解“名师”呢?这里的名师应该包涵两方面含义,一是指有名望的老师,名声在外;二是指对专业知识烂熟于胸,又能活学活用的 真正“明白”的老师。众所周知,在赵老成才道路上所遇到的3位名师均是二者兼备的良师益友,他们对赵老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中医大师、温病大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1位老师是瞿文楼先生,也是其父亲的门人,曾供职于清太医院,民国后为北京城名医,瞿先生曾系统给赵老讲授四大经典等著作,并且要求赵老不但领会书中意思,更要求背诵原文和注解,这为赵老奠定扎实的中医文化功底以及日后的著书立说打下来夯实的基础;第2位是韩一斋先生,曾为清太医院御医,此先生学识渊博,博览群书,尤其对清代名医叶天士的温病理论颇有心得。据赵老回忆,韩先生常常结合临床疑难病案来指导学生学习,同时要求学生要勤思考,会举一反三;第3位是汪逢春先生,被誉为京城四大名医(汪逢春、萧龙友、孔伯华、施今墨)之一,汪先生不但精通岐黄之术,更是学贯古今,多才多艺,同时又谦虚好学,虚怀若谷,师古而不泥于古。这3位先生的博学多识和优秀品质后来都在赵老一生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不断勤奋学习和临证

赵老的一生是勤奋学习和临证实践相得益彰的完美写照,日间临证,细致入微、效若桴鼓;夜间读书,焚膏继晷、笔耕不辍。赵老一生著书颇多,从整理其先父关于宫廷医案的《文魁脉学》到后来《赵绍琴内科学》等著作,从理法方药上提出了涵盖温病、内科等诸多领域一系列的“赵氏医学”治疗思路。中医界都知道赵老是脉学圣手、温病大家,岂不知他的很多观点也把脉学和温病学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脉学:赵老补充并完善了其父亲提出的浮、中、按、沉四部诊法,持脉轻手即得为浮部,主表病、卫分病、皮毛之病;稍用力为中部,主温病气分证、杂病中肌肉部位的疾病;再加用力按之为按部,主营分证、血脉之病;重按为沉部,主里病、血分证、筋骨之疾[1]。此四部诊法,不但与温病的卫气营血4个层次相对应,也与伤寒的六经辨证相呼应。此外赵老还补充强调,临证治病要学会抓主脉和兼脉,因为任何一种疾病都是有多种因素影响而成的,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内因七情六欲、脏腑气血虚实,有时候内外因合而致病,多种邪气相搏,故反映在脉象上有主脉、兼脉之分。

温病学: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并在《温热论》中给出了具体治法:“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一般学者认为这里的“在卫汗之可也”就是发汗的方法或者辛凉解表,但赵老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认为此处的“汗之”应是辛凉清解之法,使郁热散开,营卫通畅,三焦功能恢复的微微汗出,这也是疾病向愈之表现。因为温邪从口鼻而入,病位在卫分,治宜疏解,辛能开郁,凉能清热,如果盲目用汗法,势必进一步伤人之阴。“辛凉清解”较之“辛凉解表”一字之差,展示了赵老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同时也是“读书与临证”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

赵老的一生起沉疴、愈顽疾,治疗无数疑难杂症,他出身于中医世家,无论在启蒙教育还是一生学习中,注重中医经典著作,但又不拘泥于书本,往往能够发皇古义、融会贯通、破旧立新。众所周知,赵老临证重脉诊、善用脉诊,但又不迷信脉诊,每每遇到复杂病症,在用浮中按沉确定了疾病的层次深浅之后,必须结合望诊、问诊、闻诊以确定最终治疗方案。这也正如赵老一再指出临证治病如临深渊,必须详查细审、慎之又慎,确保万无一失。

结    语

这些年,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很多名老中医的研究室,目的就是更多更好的挖掘和整理这些名老中医的经验和成才之路,笔者作为北京同仁堂上海药店名医馆馆长赵爱华老师(赵绍琴教授之女)的徒弟,也是赵老的再传弟子,很荣幸也有义务和责任整理赵老的宝贵经验,以飨读者。

参考文献

[1] 赵绍琴.赵文魁医案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

(收稿日期:2018-12-18  编辑:刘国华)

下载《中医药导报》APP,遇见更多中医大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