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望中华(8)开天辟地 盘古凭啥?

 澴川行者 2019-03-23
就在我们为黑龙江之名如何得来,而耿耿于怀的时候,我们却又发现,在黑龙江的北部,还有一个让我们更为意外的地方,那就是塔河县的盘古镇。

塔河县盘古镇

塔河县盘古镇,位于塔河县城之西北,加漠公路沿线。其镇政府的驻地,距离县城88公里。
据《360百科》介绍:盘古,鄂伦春语为“弯曲”之意,以盘古河而得名。
这意思是说,“盘古”首先是个水名,然后,被沿用为地名,就和黑龙江省之“黑龙江”之名,首先是个水名,然后被沿用为地名一样。
但是,这个“盘古”一词的来历,根据《360百科》的说法,就不是来自于汉语,而是来自于鄂伦春语,在鄂伦春语中为“弯曲”之意。
这样看来,这就是鄂伦春人的“智障”了。
哪条自然形成的河流,不是“弯曲”的呢?
难道,这世界上还有自然形成的不“弯曲”的河流吗?
以其“弯曲”的“特点”,来作为这条河流之名称,鄂伦春人,这不是在对我们“装傻充愣”吧?
假如鄂伦春人不是在对我们“装傻充愣”的话,这个“盘古”之水名,就一定不是由他们自己取的,而是在他们来到这个地方时,这个水名,就早已存在,他们只是沿袭了前人对这条河流所使用的名称而已。但是,由于他们在沿袭“盘古”这个名称时,并不知道这个“盘古”之词语本身的含意,他们就根据这条河流比较弯曲的情况,将这条河流的名称“盘古”,作为一个词语,来创造性地融入到他们自己民族的语言体系之中,使其成为鄂伦春语言中的一个词汇,其含意,就为“弯曲”。意思就是,像“盘古河”这样的形状,就为“弯曲”。
那么,“盘古”这个水名,到底是由谁取的呢?

小南山遗址

考古发现,在位于乌苏里江左岸的黑龙江饶河县小南山遗址里,出土了距今8595-9135年的玉器、石器和陶器。
玉器有匕形玉佩、觿形玉佩(弯条形器)、玉管、玉珠、玉璧、玉环、玉锛和玉斧等。
这些文物与兴隆洼文化及红山文化,具有紧密的联系,说明整个东北地区,当时都是伏羲氏部族所控制的地区。
这就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黑龙”,是伏羲氏部族中的一个部落,“黑龙江”之名,是因为黑龙部落,曾经占据这条江水所流经的区域而来。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盘古”,其实也是伏羲氏部族中的一个部落,因为他们曾经占据盘古河所流经的区域,所以,就以他们部落的名号,作为了这条河流的名称?
那么,“盘古”一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伏羲氏部族中的一个部落,会用“盘古”来作为其部落之名号呢?
“盘”,就是搬运的意思。
“古”,“十人之口”——极多的人口口相传——就是无数代先人口口相传的久远时代,就是久远的历史。
“盘古”,就是搬运久远的历史。
当然,历史是不可能搬运的。
但是,当历史被记载之后,她的载体,是可以被搬运的。
而伏羲氏部族赖以记载历史的载体是什么呢?
就是“结绳记事”的绳子。
所以,盘古部落,就是伏羲氏部族中,专门负责保存和搬运记载他们部族历史之结绳的部落。
也就是说,盘古部落,是伏羲氏部族中的历史记载与保藏者,相当于后来国家图书馆的掌控机构。
这也就可以解释,关于盘古的一些神话了。

盘古开天辟地

关于盘古之神话的传说,最早出现在三国文人徐整的《三五历记》: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首先,我们要确定这样一个背景:在夏朝没有被商朝推翻之前,中华民族华胥氏一脉的历史,是有分岔,却没有中断的,是有由中央体系支撑的专门的中央机构,负责记录和传承的。然而,到了夏朝被商朝推翻,中华民族华胥氏一脉的中央体系,就被打碎,专门负责记录和传承历史的中央机构,就瓦解了;中华民族华胥氏一脉的历史,就从中央体系的层面,丢失了。
商人不是属于华胥氏一脉,他们不会记录和传承华胥氏一脉的历史。这就和华胥氏一脉不会记录和传承共工氏、东夷氏部族的历史一样。
那么,从商朝开始,华胥氏一脉的历史,就不是由中央体系的中央机构,从官方的角度记录与传承,而是由华胥氏一脉的遗族遗民,在民间,以个人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
这样的传承方式,必然是挂一漏万,漏洞百出。加上周朝的时候,周王朝内部争权夺利,导致中央权力频频转移,国家图书馆数度失控,从而给历史记录的丢失,又补上了沉重的一刀。
此后,中央权力又几度易手,每一次动乱,都造成一次伤害。到三国时代,还有几多历史,被成体系地记录与保留?
这就给历史转变成神话,创造了条件。
加上东汉时期,谶纬之学盛行,迷行成风,真实的历史变成虚幻的神话,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解读《三五历记》中关于盘古的这段“神话”,我们第一个必须明确认定的道理就是:
盘古部落,特别是她的历代酋长、祭师们,作为一个历史的记载与传承者,就和后来的老子一样,不但是有许多的历史知识,而且,还有许多的思想,许多的他对历史、社会、与自然的思考与看法。而由于历史的断层与错搭,后来的人们,就不知道“盘古”是一个部落,不知道她是历史的记录、保护者,和文化、思想的创造与传承者,更不知道她所传承的历史与文化中,哪些是他的思想,哪些是他自身的经历,就将他的思想与经历,混为一谈,以至于形成了神话。
“天地混沌如鸡子”,这应该是“盘古”根据自己的知识而得出的对于宇宙世界的整体看法,或者是他转述前人的思想结论。
“鸡子”就是鸡蛋。鸡蛋是圆的。而《太极图》作为中国古人对于世界的一种哲学性描述,她不也是圆的吗?




任何事物的原生态,都是圆形的。这是事物的孕育者,出于帮助其对抗外部环境之压力的需要,而对其作出的先天性的结构安排。鸡蛋,是鸡这种事物的原生态。
而《太极图》,就是对一切事物之原生态的抽象概括。《太极图》的外形像圆,而其里面的实质,则是一个阴阳性的对立统一。
鸡蛋不也是这样吗?鸡蛋的外面是圆形,而其里面的实质,则是一个由公鸡的精子与母鸡的卵子,相互对立统一而形成的一个精卵细胞。


“天地混沌如鸡子”,就是说,由天地所组成的世界,就像一个鸡蛋一样,外面看起来像是一个圆体,里面却是一个对立统一的结构关系。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这也是根据阴阳论的《太极图》思想,得出的对于世界发展变化的认识。
“万八千岁”,是一个虚有的时间性概念,表示很长的时间。
“天地开辟”,就是里面的阴阳开始增长、分化。在生物学上,这就叫“细胞分裂”。
“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就是鸡蛋变成雏鸡,有了功能性各不同的器官,像雏鸡的内脏与躯体。在中国古代哲学来说,这就要用《河图》《洛书》来表示。


《河图》是对事物的变化形式的描述。就是说,事物的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九个阶段,其中,一、三、五、七、九阶段为质变,二、四、六、八阶段为量变;第一至第四阶段,事物的变化为隐性,就像小孩在大人的荫庇下成长,不容易被人注意到;第六至第九阶段,事物的变化为显性,就像一个当家做主的大人,要直接面对内外环境的压力,就时刻处在各方的注视之下。中间的第五阶段,就是一个事物一生最为出色的阶段,也是这个事物的大转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这个事物推翻了它的外部环境(下面的阴五,表示事物外环境的变化),又孕育了自己的内部环境(上面的阴五,表示事物内环境的变化),它相对自己的内外环境,都居于主导地位。但是,随后,它会被自己的内部环境一步一步地冲破,直至被推翻、取代。
《洛书》是对事物的存在形式的描述。就是说,一个事物内部的关系结构,是由实力不同、层次不同的阴二、阴四、阴六、阴八等主体结构组成的。阴二、阴四、阴六、阴八各自都有自己的功能结构阳九、阳七、阳三、阳一。由于惯性的原因,压力等于动力,所以,实力越小的主体结构,其最终的功能结构,会变得越强大;实力越大的主体结构,其最终的功能结构,会变得越虚弱。在四个主体之间,会有一个中枢机构阳五,来调节各方关系,使之达到平衡。所以,《洛书》在外形上不再像个圆,就像雏鸡不再像鸡蛋是一个圆一样;但是,《洛书》的“四维四正”“皆合于十五”,横、竖、斜三条线上的三数之和都等于十五,这就表示,《洛书》在抽象上还是一个圆,它的各个主体之间,在中枢阳五的协调下,还是能够达到合力对抗外部环境之压力的效果,就像一只雏鸡,它的翅膀和脚以及内脏等功能器官,在大脑的协调下,能够更好地联合对抗外部环境的压力。
“盘古在其中”,盘古在“阳清为天,阴浊为地”之中,这就不是说,盘古这个人的身体,在天地的存在与变化之中;而是说,他的思想与知识,在天地的存在与变化之中,是他的思绪与知识,在随着天地的变化而变化。
“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这就是在具体地谈“道”。
“道”是什么?
“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就是性,就是事物的存在性和变化性。
“道可道,无常道;名可名,无常名”。“道”是可以言说的,但是,不能够“一言以蔽之”;事物是可以描述的,但是,不能够用一种概念来描述。
最基本的“道”,就是惯性。任何一个事物,一旦在其内外环境的作用下产生,就具有保持其既定状态不变的性质。这个性质,就是惯性。
在惯性之上,还有低级的对立统一关系之存在与变化,和高级的对立统一关系之存在与变化。她们可以分别用《太极图》《五行图》《洛书》《河图》来描述。
“一日九变”,这不是说,一个事物的一生,有九个不同的变化阶段么?这不是对《河图》《洛书》之内容的表述么?
由于变化——“一日九变”决定事物的存在,决定事物的消亡,决定事物的天地、阴阳之状态,所以,它“神于天,圣于地”。
“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这就像一只雏鸡,各个功能器官一天天长大,而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一天天丰富、一天天深刻一样。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这就是说,如此变化了很久,天地结构变得极为复杂了,而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也就极为丰富和深刻了,于是,就产生了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这样的伟大人物。
“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这不还是在说《河图》《洛书》吗?不还是在说,由于变化,而使事物变化越来越广大吗?
“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
公鸡和母鸡在不确定的状态中,慢慢地靠近,然后交媾,各自贡献出精子与卵子,形成了一个对立统一关系。对立统一关系中的各方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产生了一种共同对抗环境压力的向心力。于是,给予人类以“居中”、“守中”的“中庸之道”之智慧。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
通过对天地变化的认识,就开始产生盘古这样的学问家。学问家的知识与思想化开,就同一于“道”,而分别对应天地万物。
由于历史的散轶,后人们不能够连贯地掌握和理解前人所留下来的各类信息,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一些错搭和曲意理解,从而把“盘古”的这些思想知识,把“盘古”的这些对于世界的理解与认识,都当成“盘古”自身的变化与发展,从而创造了一个“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盘古”,便由此从一个实实在在的部落,变成了一个神话人物。
了解到“盘古”其实是远古时代伏羲氏部族中的一个部落的事实,我们再来观察关于“盘古”的一些文化现象,就容易理解多了。
除了黑龙江塔河县的盘古镇之外,在网上搜索,还可以搜索到:河北省沧州市青县盘古镇、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盘古乡、湖南省怀化市沅陵县盘古乡、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盘古乡、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盘古乡等等。另外,相传广东花都,是古时“南海盘古国”的所在。


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盘古乡

这些现象,其实就是证明了一个事实,就是伏羲氏南下征服中原时,盘古部落也随之南下,并在河北省沧州市青县,以及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驻留过;而当伏羲氏的主力部队战败逃到湖南时,盘古部落也是随之逃到湖南,随后分别向江西、福建,以及广东方向发展。
不管盘古部落有没有留下后裔,但是,她所到之处,都会留下她的影响,随后引起人们的纪念,从而产生一些关于“盘古”的传说与文化,这都为关于“盘古”的神话,增添了素材。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表明伏羲氏部落也是具有“阴阳”意识的,这与半坡文化中所表现的“阴阳”意识形成对应,表明“阴阳”文化,不是他们自己的创造,而是具有更久远的历史,是他们的共同祖先宓犧氏甚至是华胥氏,创造了“阴阳”文化。
“阴阳”文化,源于“弱者”意识。
她应该是伴随着“蛇崇拜”而产生的。


是蛇这种“弱者”,观察到对手的强大,从而与自己相比较,以分析自己的不足,又发现自己相较于对手的长处,从而采取扬长避短的对策。
当这种比较行为形成惯性,进而发展成一种意识上的觉醒之后,对应的概念与强化教育,就形成了。
这就是“阴阳”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