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豈能用虚构的戏曲故事“褒扬”包公清正廉洁刚正不阿?
2019-03-23 | 阅:  转:  |  分享 
  
可叹!豈能用虚构的戏曲故事,"褒扬"包公刚正不阿、秉公执法!?—评《包公》邮票《铡美案》历史上包公是亇妇幼皆知的大清官,人们称他为“包青天
”。但人们不请楚,包公竟参与“制造”了一起虚假的大寃案——“侧美案”!“侧美案”是一出脍炙人口的戏文,讲的是陈世美考中当了大官,做
了驸马爷,忘了糟糠之妻秦香莲和一对儿女,为了自己荣华富贵,欺君罔上,竟下毒手要杀害秦香莲母子(女)三人……最后秦香莲告状告到包公手
里,包公审理后,认为事实请楚、罪证确凿,搬出龙头铡,命张龙赵虎把陈世美一刀两段——铡了!据说,陈世美这个人在中国的历史上确实有,《
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记载:陈世美,是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县,现丹江口市)人,出生于仕官之家。清顺治八年,适逢
京城开科会考。陈世美虽胸怀满腹才志,但苦于家境贫寒,没有路费前去赶考。于是,有热心人出面撮合旅费赴考。结果陈世美得中进士,几个同窗
皆名落孙山。文献《均州志·进士篇》记载:(陈世美)顺治八年(1651)辛卯科进士。后来,陈世美又升为陕西学道,专为国家选拔人才。陈
世美因为官清廉,屡有建树,后来被康熙皇帝提拔为贵州按察使,兼任布政司参政,官居三品要职。陈世美既然是个清官,怎么会变成忘恩负义杀妻
灭子的驸马爷呢?当地民间传说陈世美当初在几位同窗资助下,一同赴京会考。结果,陈世美考中了进士,被点为七品知县,而同去赶考的学友均未
考中。后来陈世美在贵州为官时,时有同乡同学来投靠,希望陈能为他们谋取官职。陈多次接待,并劝以刻苦攻读而求仕进。后因来投者越来越多,
乃嘱管家予以谢绝。陈世美有个同窗学友胡梦蝶,家住均州城郊秦家坡,往日与他一同进京赴考时,曾经捐助过陈。胡梦蝶有同窗仇梦麟他们两人
想通过“走后门”,找陈世美求得一官半职。在遭管家回绝后,顿生报复之心。胡、仇二人回家之后,不惜花费银两,请戏班子按他们的意愿,把剧
目《琵琶记》的剧情,加以篡改,把戏中忘恩负义的男主人公换成陈世美,女主人公则换成一个秦香莲,他们把陈熟美改成陈世美,当了驸马爷,编
造了一出他们认为比《琵琶记》还好看的新戏。在陕西、河南一带演出。相传,清末有一个河南剧团到均州去演出此戏时,陈熟美(世美)的一个
后人看了,气得当场吐血。……陈熟美(世美)第八代孙还组织家族众人,当场砸了该剧团衣箱,打演员伤数人,演出被迫停止。……在丹江口市(
原均州),陈姓居民一向对《铡美案》非常敏感,说这个戏冤他们先辈,不许在均县上演。那末清代陈世美怎么会被宋朝的包公铡了呢?传说,清朝
某年正月十六,一个戏班子演《秦香莲抱琵琶》,看戏的人非常多,他们嫌戏文太短了,不过瘾,不肯散去。掌班的没办法,只好在正戏前头加个《
陈州放粮》的短戏。戏唱到中午,陈世美的家将韩琪受命追杀秦香莲,又放走秦香莲,韩琪自刎,秦香莲拉着儿女倒在血泊中……戏又到此结束了。
看戏的还不肯走,大家齐吼:“杀了陈世美!”砖头、瓦块齐向戏台上打来。掌班的急得团团转,赶紧溜到后台。当时唱《陈州放粮》的“包公”
的演员还未卸装,见掌班就问:“台下怎么啦?出了什么事?”掌班一见“包公”,忽然计上心来,灵机一动,推着“包公”说:“快,快到前台
再接着往下唱。”“包公”说:“你急糊涂啦!我在宋朝,陈世美在清朝,相隔几百年,咋能同台唱戏?”“哎呀,事到这般时候,管他同朝不同朝
呢!”掌班说,“陈世美是驸马,谁敢杀他?只有你‘包黑子’铁面无私可以把他铡了,给老百姓出出气,就算煞戏了。”黑脸“包公”只得重新整
装,铿铿锵锵一阵锣鼓声,带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虎一班人马重新上场了……,唱到“包公”要将陈世美行刑开铡,“好!”台下一片欢呼……
从那以后,《秦香莲抱琵琶》就变成大戏《铡美案》了。原来,这些强加在陈世美身上的所谓嫌贫爱富、杀妻灭子之事,实际上是一些嫉贤妒能的
“走后门”不成的无赖小人所作的恶意丑化、制造的假案!。风传中说又有一说,《铡美案》陈世美历史原型是清代官员陈年谷,这是明显的伪说
。陈世美的形象与故事最早出自http://www.qulishi.com/mingchao/明代小说《增像包龙图判百家公案》中就有
的人物。明朝人写的小说,怎么可能以清朝人为原型呢?显然,《铡美案》是根据《包公案》中的第二十六章改编的,并无真实历史原型。(陈年
谷是清朝顺治年间的人,又名陈熟美。大概因为名字相近,有人据此推论出陈世美原型是陈熟美(年谷)的附会)。据《湘州志·进士篇》记载:"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史大成榜,陈年谷,官贵州思石道兼按察司副使布政司参政。"又据《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
记载:陈世美,清代官员。原名年谷,又名熟美,均州(即湖北均县,现https://baike.so.com/doc/5335135-
5570573.html丹江口市)人,出身于仕官之家。清初游学北京,顺治八年(1651年)辛卯科进士。初任河北某地知县,后因得康熙
赏识,升为贵州分守思仁府兼石道按察使,兼布政使参政"。如果此说属实那真是历史的巧合!可见包公铡陈世美纯属文人虚构的故事,在包公的秉
公执法的案例中并无此事!然而在当今社会里竟然会有人把这一虚构的故事当作包公秉公执法的案例而得到广泛认可,甚至官方邮政部门竟把这故事
搬上了国家名片—《包公》邮票上!2014年我国邮政发行《包公》邮票,一套2枚(加小型张)。其中一枚就是“铡美案”。在《包公》邮
票相关资料(首日封上也有介紹)说:“邮票上的两则故事脍炙人口,充分反映了包公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的作风。……《铡美案》讲书生陈世美考
中状元后,隐瞒家有妻室的实情,当上驸马爷。贤妻秦香莲带孩子进京寻夫,不料陈世美欲杀妻灭子。秦香莲遂状告到开封府。包公不畏权贵,
把忘思负义的陈世美判刑斩首”。云云。竞然当作包公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的“事迹"加以宣扬,实在是包公邮票的一大败笔!包公与虚构的《铡美案
》无关,怎能据此褒扬包公清正廉洁、秉公执法?历史上包公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与贪官污吏斗争的事例多着呢,邮政部门不用历史上真实事例上邮
票,却把民间传说“戏文”故事,当作历史事件、作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势、秉公执法”的反腐的先进事迹来宣扬,何也?确实让人吃惊!
现今出版的《中国历史十大惩腐精英》(贺清龙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一书所载,被包拯所惩治、弹劾的坏官事例多的是:王涣,
“赋性贪贿,用心狡狯”,在做知县时,就因贪赃犯罪,被除名。但他通过私人关系,混入内朝,在左藏库任职,本性不改,再次使用蒙骗手法,隐
瞒罪行,获得监榷货务(这是与商人打交道的税务机关)的任命,受到了包拯的惩治。阎士良,出身宦官,……强买民间骡马牛羊,索取钱物,百姓
群起控告达87状之多。可是,阎“又通过内部关系,…越级提升,当上了六品副使,受到包拯的弹劾。还有,魏兼和张可久则是利用他们所任官
职的特权,非法多占农田,违反官员不准经商的禁令,“贩卖私盐”,包拯即以“法外重行,以警贪猥”,加以处罚。弹劾张尧佐,是包公一生许多
重大经历中的一件代表性事件。时任三司使张尧佐,本来是个“凡庸之人”,他是张皇后的叔父,很会钻营走内线,仁宗皇帝任命他身兼四职(四使
)—宣徽南院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官使、群牧制置使,引起了社会不满,包拯二年内七次(联名)上奏,请求仁宗皇帝收回成命,最后仁宗皇
帝也不得不接受了意见。包公为整治朝纲,对那些要官、要地位、要名誉、要待遇的腐败风气……进行了系列的斗争……等等,够了、够了!包公
如此众多的清正廉洁、秉公执法的实例,摆着不用,偏偏要用民间戏文《铡美案》,来当作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势、秉公执法”的反腐的先进事
迹来宣扬,这合适吗?或许有人会辩称:戏能演,怎么不能上邮票?戏是一种艺术,邮票是国家名片,包公邮票的发行,人们对邮票上的故事是当作
历史(真实事例)看待的、深信不疑的,是把它当作秉公断案、公正执法相联系的呵!从邮票发行资料看,包公是作为历史人物,不是当作一般戏曲
中的人物的出现的。不然,包公邮票为何早不出、晚不出,要在现今反腐惩悪时才出呢?作为戏剧《铡美案》演了几百年了,连三岁孩童都知道,何必还要在今天发行《包公》邮票凑热闹呢?后记:这里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但不是本文题中之议),即包公等历史人物邮票的定位问题:这些历史人物,家喻户晓,出邮票,应该用历史真实故事“正说”、还是用文学形象、传说故事“戏说"?应当从什么角度、怎样切入现今社会、古为今用……都是值得推讨的。还望邮政部门引起重视。(宁2019.3)
献花(0)
+1
(本文系宁学习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