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血染淞沪马革裹尸的中国士兵 他们是国家柱石民族先锋

 dongchang 2019-03-23

1932年1月28日,面对日军在上海闸北对中国军队的进攻挑衅。(江湾镇附近燃烧的民房)

在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京沪卫戍司令蒋光鼐和淞沪警备司令戴戟的带领下中国军队奋起反击,并通电全国“为卫国守土而抵抗,虽牺牲至一弹一卒,绝不后退。”(中国军队的阵地)

战斗到2月底,日军增兵到十万,而十九路军兵力不足4万,且武器装备,人员素质均处于劣势。(从江湾镇废墟中抬着伤员转运到野战医院的日本士兵)

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19路军打得日军没有讨到任何便宜,不得不四易主帅。(攻击庙行镇的日军第24旅团的士兵)

战至3月1日,日军发起总攻,十九路军腹背受敌,不得不退守待援。最终在5月5日,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下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正在搬运伤兵的日本士兵)

尽管一.二八淞沪抗战十九路军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不得不撤退,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十九路军单扛的几乎是日本军队悉数精华。(中国士兵用步枪打飞机)

即便日军几乎精华尽出,但也没能从十九路军这里讨得多大便宜。(吴淞镇日军左翼最前线的第24混成旅团)

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伤亡1.4万以上。(江湾镇战壕内的日军第九师团机枪队)

当时的报刊这样评价“此次淞沪之战,则为维护正义, 争取我民族生存自由之光荣战争,沪战殉国将士之死, 亦为光荣之死, 伟大之死!”

对于这些牺牲的将士当时的挽联这样写道:“是国家柱石, 是民族先锋, 气吞倭寇, 神勇远征全世界。为正义牺牲, 为和平奋斗,血溅沪野, 忠魂长绕大江南。”(日军正在对庙行镇发起冲锋)

1932年2月,战死在江湾镇的中国士兵,可以看到在他的身边还有着大量的弹药和未能扔出的手榴弹。

1932年2月,中国战死士兵的棺椁。右边的这具棺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上面写着:“陆军第六十一师一二一旅三团机关枪第一连中士班长董力胜之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