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疫霉根腐病是种土传病害。保护地裁培发病重,病田病株率般为20%~40%。该病发病快,周期短,蔓延流行迅速,给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典型症状] 主要发生苗期与花果盛期。苗期发病,根颈部初始时有水渍状病斑,嫩叶在中午时分萎蔫,早晚恢复正常。随着根颈部病斑的扩大,地上嫩叶萎蔫,早晚也不恢复正常,老叶从叶尖开始变黄,最后整株死亡。成株期病症表现和幼苗期-样,但发生蔓延速度更快。病果呈褐色腐败状,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霉状物,后逐渐呈同心轮纹状扩大。 幼苗萎蔫死亡图示 [发病原因及规律] 病原为寄生疫,原以卵孢子或厚垣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通过灌溉水或雨水传播蔓延。在条件适宜时,潜育期短,可引起多次重复侵染。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显著。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棚内温度在28~31C,相对湿度90%以上时极易发生流行。夏季土温过高也易引起发病。灌水量大或大水漫灌、灌水次数多的发病重。保护地栽培的,中午高温时灌水发病重。灌水后或遇连阴天未能及时放风、排湿的发病重。 成株发病图示 根部症状图示 [防治措施] 该病病程短,发病速度快,毁灭性强,旦发病极难控制。应采取以预防为主,辅以药剂防治的防治策略。 1.种子消毒。播种前,可用种子重量0.3%的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加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混匀后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12%的95%敌克松拌种。 2.农业防治。番茄生长期和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林和病残体,严禁将病株和病残体随意丢弃在棚内外、水渠中,应集中烧毁或深理。田间病株拔除后在病穴中撒人草木烂灰或生石灰。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轮作倒茬是减少菌源积累的重要途径,应尽量减少重茬。采用无病基质育苗,保证秧苗健壮不带病。采取高垄裁培,可提高地温,降低湿度,增加土壤透性,壮大根系。播种或定植后要浇足保苗水或定植成株发病根部症状,严禁大水漫灌.避免灌后积水,以小水勤浇为宜灌水时间以早.晚为佳:夏季覆膜要在缓苗后适当晚盖.避免土温过高,湿度过大。 3.药剂防治。沿用旧菌床育苗时,用10g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与半干细土4~5 kg混拌均匀,先取1/3毒土撒在床面上,播种后再将剩余的2/3毒土覆上。幼苗出土7天后开始用多菌灵加代森锌或甲.灵猛锌等喷雾,轮换用药,每周1次,共2-3次。药剂防治关键在于定植后30天内,定植时用50%的多菌灵500倍加代森锌500信液作定根水灌根,7天后进行第2次灌根。早期发病使用药剂灌根,药剂可选用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600倍液,每穴灌200 ~ 250ml,每7 ~ 10天1次,连续两到三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