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FM1952 法大朗读者 青年教师专栏

 梅子a外a链 2019-03-23

引言

2017年,法大官微和法大广播台合作推出了《法大朗读者》栏目,希望可以用声音和文字结合的形式,给大家一种全新的体验。

每年,都会有很多优秀的青年教师,加入法大的队伍,成为法大同学们学习过程中的良师益友。而法大官微从即日起开设的《法大朗读者·青年教师专栏》,就是为了帮助大家搭建一个介绍和了解这些优秀的法大青年教师的平台,让这些青年教师能够通过朗读和音频,与大家在官微相遇。

在未来的几周里,我们将会陆续邀请到最受学生关注的法大青年教师们,参与到我们的节目中来,敬请期待哦!

本期

嘉宾

郭逸豪

郭逸豪,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律史研究所青年教师,罗马第二大学博士。研究领域:中世纪法律史,中世纪政治思想史。本学期开设课程:罗马公法。好看的新电影

布罗茨基:《表情独异的面庞》

(原文有删节)

如果艺术能教授些什么(首先是教给艺术家),那便是人之存在的个性。作为一种最古老的--也最简单的--个人投机方式,它会自主或不自主地在人身上激起他的独特性、单一性、独处性等感觉,使他由一个社会化的动物转变为一个个体。许多东西都可以分享:面包,床铺,信念,恋人——但诗,比方说,勒内 ·马里亚·里尔克的一首诗,却不能被分享。艺术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其中包括一首诗,是单独地面向一个人的,与他发生直接的、没有中间人的联系。正由于此,那些公共利益的捍卫者、大众的统治者、历史需要的代言人们大都不太喜欢一般的艺术,尤其是文学,其中包括诗歌。因为,在艺术走过的地方,在诗被阅读过的地方,他们便会在所期待的赞同与一致之处发现冷漠和异议,会在果敢行动之处发现怠慢和厌恶。艺术却添加了 "句号,句号,逗号和减号",使每一个零都变成了一张人的小脸蛋,尽管他们并不总是招人喜爱的。

语言,我想还有文学,较之于任何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是一些更古老、更必要、更恒久的东西。文学在对国家的态度上时常表现出的愤怒、嘲讽或冷漠,实质上是永恒。

每一新的美学现实都为一个人明确着他的伦理现实。因为,美学是伦理学之母;"好"与"坏"的概念--首先是美学的概念,它们先于"善"与"恶"的范畴。在伦理学中之所以不是"一切均可能",正是由于在美学中也不是"一切均可能" ,因为光谱中颜色的数量是有限的。一个不懂事的婴儿,哭着拒绝一位陌生人,或是相反,要他抱,拒绝他还是要他抱,这婴儿下意识地完成着一个美学的而非道德的选择。

美学的选择总是高度个性化的,美学的感受也总是独特的感受。每一新的美学现实,都会使作为其感受者的那个人的面孔越发地独特,这一独特性有时能定形为文学的(或其他类型的)趣味.个人的美学经验愈丰富,他的趣味愈坚定,他的道德选择就愈准确,他也就愈自由——尽管他有可能愈不幸。

朗读者说

一个个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首先是审美的问题,而不是伦理和道德的问题。审美是刨除了理性和道德思考的下意识的感官出击,是个体在经历和阅读之上逐渐内化而成的感受力,而它最终却会影响个体的伦理,影响个体的道德,影响个体的政治思考,甚至影响个体的面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