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萧红:我虽历经沧桑,但内心安然无恙

 稻草人0826 2019-03-23

文/北漂小贱

萧红23岁踏入文坛,

31岁英年早逝,

一生只有八年辉煌时期,

却被名列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更被封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洛神”,

她生活在黄金时代,

也生活在浮华乱世,

一生辗转飘零,于爱情中磕磕碰碰,

终究是红颜薄命,佳人易逝,

她的生命短如烟火,而作品却从此永生。

01

萧红本名张乃莹,1911年6月2日出生于呼兰县城一个地主家庭。

父亲张廷举是位官员,母亲姜玉兰,生一女三子,萧红居长。

8岁时,母亲病故。不久后,父亲娶了后母。萧红与继母相处不洽,大多时候,她和祖父一起生活,代表作《呼兰河传》,就是回忆那段美好的童年时光。

1931年,20岁的萧红只是为佃户长工说了几句话,却遭到伯父痛恨,伯父将她毒打一顿,并把她锁在一间空房间里,还派人给他父亲发电报,让她父亲回家弄死她。

一天夜里,经过小姑和小婶的帮助,萧红撬窗逃走,坐上一辆拉白菜的马车,永远离开了这块让她失望至极的家乡。

逃到哈尔滨,望着这座陌生城市,她想到一个男人,汪恩甲。

这个男人,是她儿时就订下婚约的人。

1930年,萧红不顾家人反对,去北平读书。一年后,她去北平后,未婚夫汪恩甲也追到北平。

3月中旬,二人回到哈尔滨,然而汪恩甲的大哥,不满萧红去北平读书,代弟弟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

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而汪恩甲为顾及哥哥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的主张。萧红输掉了官司,回到呼兰,后随家搬到阿城县福昌号屯,被迫与外界隔绝。

本以为找到这男人,得了一处依靠,谁知到头来一场空。

二人在哈尔滨东兴顺旅馆同居,很快身无分文。不久,萧红怀了孕,而汪恩甲的态度是:

“哼,是谁的孩子天知道!”

1932年,汪恩甲借口回家过年,从此杳无音讯。

旅馆老板恐吓说:

“若再不还四百元欠款,就等着去妓院吧!”

萧红走投无路,她给《国际协报》写信求救,萧军等人看到了信,立刻赶了过去。

一推开旅馆的门,萧军就看到了纸张上的两行诗:

去年的五月,

正是我在北平吃杏的时节,

今年的五月,

我生活的痛苦,

真是有如青杏般地滋味。

这边的树叶绿了,

那边清溪唱着......

姑娘啊!

春天到了......

汤唯饰演的萧红

02

萧军是作家,但当时是个穷光蛋,身无分文。

见到萧红后,二人聊到深夜,萧军把用来坐车的五角钱,全部给了萧红,自己冒着哈尔滨夜晚的寒冷跑回了家。

二人情投意合,很快成了情人。

1932年夏天,哈尔滨下了整整二十七天的暴雨,整座城市被洪水淹了,二十三万八千人受灾。据说,大雨过后,有两万多人丧生。

萧红趁乱逃出了旅馆,肚子却一天天大起来,生下汪恩甲的孩子,萧红却无力抚养,只好忍痛送了他人。

为了萧军,她将自己原先的笔名“俏吟”,改成了“萧红”。

萧红还亲昵地叫萧军“三郎”,她还给他写了许多琼瑶式的诗歌,比如:

“当他爱我时,我没了一点力量,

连眼睛都张不开......

三郎,我并不残忍,

只喜欢看你立起来又坐下,坐下又立起。”

1934年6月,二人在一位共产党地下党员的安排下,移居到山东青岛。年底,不幸的是,那位地下党员被捕,二人又仓惶逃到上海。

就在上海,萧红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人,鲁迅。

鲁迅很欣赏萧红,他看到她的才华和另一种坚强,那种骨子里的倔强,傲立于众多女作家之上。鲁迅曾为萧红的《生死场》作序,称赞道:

“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已力透纸背;

女性作品的细致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鲜艳。”

而胡风评价说:《生死场》写的只是哈尔滨附近一个偏僻的村庄,但它预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

小说《生死场》一经发表,萧红彻底火了,生活也逐渐宽裕起来。

 ▲

萧军和萧红的合影

03

鲁迅更像是萧红的父亲。萧红对他不见外,常常去鲁迅家闲坐,大概去得有点频繁,鲁迅妻子许广平颇有微词。

萧红有几次做馅饼,鲁迅牙齿不好,但一听是萧红亲手做的,就立刻要尝尝,且总是多吃几块。

到上海后,二萧的关系出现了裂痕。萧军脾气暴躁,爱打人。

一次,她两参加朋友聚会,萧红左眼青紫着,朋友问咋回事,萧红辩解说:

“没什么,自己不小心,碰到墙上了。”

在一旁的萧军立刻反驳道:

“干嘛要替我隐瞒?是我打的!”

二萧的感情,演绎成了一出狗血剧。萧军和萧红的闺蜜好上了,而萧红又和共同的朋友端木蕻良好上了。

两人激烈争吵,萧军狠狠给了她一巴掌。萧红捂着脸说:

“三郎,我们永远分手吧。”

1938年,二萧在西安正式分手。萧红这时却怀上了萧军的孩子,萧军铁了心,头也不回的去了延安。

萧红难捱伤痛,去了日本。

在信中,萧红对萧军还念念不忘,关于枕头的事,至少在三封信里提到过。她一会儿嘱咐萧军买个软点的枕头,有助睡眠,一会儿又让他多吃水果,早睡觉,少喝酒,字字句句,满是关怀。

1937年,萧红结识了端木蕻良。端木身材瘦高,文质彬彬,说话和声细语。其他人争论问题时,端木总是站在萧红这边,渐渐二人彼此有了好感。

从相识到结婚,不过才7个月。在婚礼上,萧红对端木表露心迹:

“我对端木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

我只想过正常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

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

有的只是互相谅解,互相爱护,互相体贴。”

04

1938年,国内战火纷飞。端木蕻良拿着唯一的一张船票,逃难去了重庆,把萧红留在了混乱的武汉。

萧红无处可去,便挺着大肚子,投奔了朋友白朗。两个月后,萧红在一家私人诊所,生下第二个孩子(萧军的孩子)。几天后,婴儿莫名夭折,有人说,是萧红杀死了孩子。

萧红悲痛万分,她对白朗说:

“我会幸福吗?未来的远景已摆在我的面前了,我将寂寞忧悒以终生!”

在那个时代,萧红有望成为左翼旗帜,诗人聂绀弩曾建议她说:

“你是《商世街》、《生死场》的作者,你应该往上走。”

萧红说:“我对政治十分外行,我只想安静写东西。”

1940年,萧红和端木蕻良逃到香港,住在九龙尖沙嘴乐道8号。

8月,香港文协和其他文艺团体,召开纪念鲁迅先生流逝诞辰会,萧红负责报告先生生平事项,她还写了哑剧《民族魂》。

九月,萧红的《呼兰河传》开始在《星座》上连载,12月27日连载完毕。

茅盾评价说:

“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九龙陷于炮火,柳亚子先生应萧红之约,到九龙萧红住处探望她。

第二天,端木蕻良和骆宾基护送萧红转移地点,住进了思豪酒店。

1942年,日军占领香港。这期间,萧红病情开始恶化,被转移进香港跑马地养和医院,因庸医误诊为喉瘤而错动喉管,导致萧红不能进食,身子衰弱。

1月18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将萧红转入玛丽医院,精神渐复。

21日,玛丽医院由日军接管,萧红被迫送进一个简陋的临时救护站。

22日上午10点,萧红病逝,享年31岁。

一个东北女子,一生命运坎坷,在那个乱世,几度沉浮,辗转飘零。萧红不是一个好妻子,更不是一个好母亲,但她注定是一段传奇,是那个时代渺小的缩影。临终前,她在纸上写下了遗言:

“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