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研究星座血型性格?

 anyyss 2019-03-23

大众对心理学的误解6/10):

心理学就是星座血型决定性格

一、性格是什么?

性格就是,“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但是,等等。

你真的想过“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你要了解什么?

现在仔细想想,我等你。

……

了解一个人,大概包括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人过去怎么样,以及TA将来会做出什么事情。了解过去是为了预测未来。

这人过去坐过牢,这人过去离过婚,这人是上市公司董事长,这人是警察……

你是不是已经根据自己的经验,开始了判断?

然后,你很有可能已经开始预测他们将来会做出什么事情了:

坐过牢会容易再次犯罪吗?

离过婚会对婚姻不那么珍惜吗?

董事长会继续富贵下去但忙到没有时间顾家吗?

警察会特别勇敢地见义勇为吗?

你会发现这些推论和预测好像不太靠谱,自己都不敢相信。

过去的信息很重要,也许能提供非常突出的特征来供你参考。但更多的人很普通,没有那些突出的“特点”。一个普通人,上班族,有车没房,年龄适中……你要了解他的什么呢?在“过去的信息”比较普通,没有太多参考价值的情况下,想要了解一个人就会变得困难,想准确预测他今后行为也就变得没有依据。

这时,大众视野中便出现了一批省时省力的性格分类工具,认为某一类性格具备相同的特征。

比如星座对性格的描述,什么顾家、直率、勇敢、内敛、天马行空;还有血型对性格的描述,什么冲动、内向、敏感、善良,以及江湖学派对性格的描述,什么有领导力、严谨、随和、表演欲等等,这些都给大众提供了一套又一套的工具,帮助你来定义一个人,并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啊!感觉心里踏实了些,毕竟我可以按照这些分类开始分析了。

人人都爱动脑筋,不是吗?

这些工具有用吗?对大众来讲,难度低,内容有趣,交流和传播都容易,又的确基于某些经验的总结,再加上有限分类的大概率魔咒,应该说多少还是有用的。更何况,还有很多小孩开口就是“我是水瓶座,所以我比较……”,他们会按照既有的性格描述来改变和强化自己的行为,这就会让这些工具变得更有用一点。

问题是,你能确定对面这个水瓶座或者A型血或者蓝色性格或者领导型的人,爱你吗?

会不会推卸责任?

会不会动手打人?

会不会辞职创业?

会不会加注赌博?

会不会背信弃义?

会不会抑郁自杀?

问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吧,哪个星座的人最能挣钱?

马化腾,李彦宏,比尔·盖茨,他们是天蝎座。

感觉找到规律了?

马云,处女座。沃伦·巴菲特,处女座。

嗯,也不能只有一个星座能挣钱啊!

王思聪,摩羯座。马克·扎克伯格,金牛座。

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天秤座。

二、人格

心理学研究以上这些内容吗?

是的,心理学研究人的人格。当然你也可以继续叫性格,一个词不重要。

在正经的心理学教材和论文中很少使用“性格”一词(有但很少),比较通用的是“人格”。性格这个词更多见于民间和江湖。

心理学也希望通过对一个人的过往和现状进行研究,实现对未来的准确预测。

正经的心理学定义,人格是个体行为、思维和情感所表现出的独特心理行为模式。

全是知识点:行为、思维、情感、行为模式。

心理学家试图理解人格的发展过程,因而仔细思考了人格的描述问题,解释问题,测量问题

心理学专业解析特定的人格特质,也需要关注过去的事件,但更追求对人未来行为的预测。

三、人格量表:自陈报告法

心理学的研究早期普遍使用量表,让被试自己来答题,主试根据答案对其人格进行评估。这个方法现在依然大量在临床行业中使用,当然,后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则慢慢加入了更加客观和先进的其他方法。

人格量表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使用广泛的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

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目前的最新版是MMPI-2-RF,由338道题组成,测量了多种心理结构,包括临床问题(如反社会行为、思维障碍),躯体问题(如头痛、认知能力抱怨),内化问题(如焦虑、自我怀疑),外化问题(如攻击、药物滥用),人际问题(如家庭问题、社会退缩)。MMPI-2-RF还包括效度量表题目,用来评估被试对测验的态度,比如是否存在虚假作答的情况。

不过,只要是让被试自己作答的量表,都会存在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许多人的作答都存在社会赞许性倾向,因而会少报告令人不快或尴尬的事情。另外,人对自己过往的记忆和感受也不像机器存储那样牢固和客观,以至于会导致一些关键的信息无法被报告出来。研究表明,人们在报告过去经历的事情、现在行为的动机和预测未来的感受或行为时,常常是不准确的(Wilson, 2009[I]

投射测验

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中,还有一种投射测验,比如罗夏墨迹测验,就是通过分析对一套无结构墨迹图的反应来解读被试内部思维和情感的投射技术。还有一种主题统觉测验(TAT),是通过分析被试针对两可图所编的故事来解读被试内部动机、关切和世界观的投射技术,这些都被认为是反映个体人格无意识特征的指标。

罗夏墨迹测验

两可图

投射测验的价值在心理学界存在争议。虽然投射测验继续被临床医生广泛使用,但批评者认为,这种方法存在主试偏差。如果依据严格的科学标准来衡量,并没有研究发现罗夏测验和TAT等投射测验在预测个体行为方面是可靠和有效的(Lilienfeld, Lynn和Lohr, 2003[II]

各位,看到了吗?

科学研究就是这样,总是不断地进行着纠错,对自己纠错,对同行纠错,用事实和数据来验证、完善、更改、替代以往的研究,这样才能不断地接近真相。如果只停留在怎么都能解释得通的地步,面对错误和不符合还是要努力解释成功,那么这个研究就是一锅粥。

为了弥补这种纯主观解释的研究方法,现代的人格测量手段越来越先进。无线通信、实时计算分析和自动的行为识别等高科技手段为人格测量提供了跨越跟踪观察和记录的方式,并获得了令人惊讶的发现。例如,一般人都认为女人比男人更爱说话,但梅尔(Mehl等,2009)让美国和墨西哥的396名大学生在几天内佩戴电子录音器,记录他们说话的随机片段,结果发现男性和女性一样健谈,每天平均用词都达到1.6[III]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烦了?

心理学家这都研究些什么啊?几百个指标,你还不如直接告诉我,人就分4类或者12类,哪一类能挣大钱,哪一类疼老婆,这多痛快!讲了这么多废话,还都不一定准,这研究还不如不研究呢!摔!

是的,后置总结的分类,都很容易接受。从原点开始,用一些关键指标来推导,就很难,不讨人喜欢。

但心理学家就是和江湖大师不一样,他们喜欢追本溯源,或者说,他们更希望准确,更希望负责任。他们也不希望用复杂的词汇来描述人格,希望尽量缩减几乎无限的形容词集合。但是,他们更希望能回答基本问题,即为什么人们有特质以及这些特质是否有生物或遗传基础。

四、大五人格

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最好的人格结构是5个因素(John和Srivastava1999McCraeCosta1999[IV]下表就是五因素人格模型和评分体系。


特质高分

特质低分

开放性

富于想象力

踏实

多样化

常规

独立

从众

尽责性

有条理

紊乱

谨慎

粗心大意

自律

意志薄弱

外向性

社会化

孤僻

风趣

严肃

有激情

冷淡

宜人性

心地善良

无情

令人信任

可疑

乐于助人

不合作

神经质

忧虑

平和

不安全

安全

自怜自艾

自满

来源:McCrae和Costa,1990, 1999

现代因素分析技术确认这5项因素在人格变异解释量和特质重叠上达到了很好的平衡,也就是说这五项指标又简单又全面,彼此配合又好又清楚。大量的研究使用不同类型的数据都出现了相同的五个因素,包括对自己人格的自评、他评、访谈检核表和行为观察等方面的数据,也就是说,被过硬证据验证得多。这五项基本因素也能覆盖不同语言、文化的儿童和成人,是普遍适用的人格量表。

大五人格的评测方法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得到了很多研究的支持,能够预测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结果,不但包括普通的生活行为,甚至还能预测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的线上行为。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试看。

读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注意到了学术与江湖的一个明显差别?

江湖是硬告诉你结果,TA就是那一类人。

学术是教你把人拆解成几个因素来看,每一项因素都稳定且持久。对于未来将要发生的事,只要你脑子还够用,就可以通过这些特质因素,自己推导出一个结果来。

五、遗传对人格有影响吗?

快速回答,有。

一篇涉及24000多对双胞胎研究的文献综述表明,同卵双胞胎人格的相似性明显高于异卵双胞胎(Loehlin, 1992[V] 目前研究估计人格的平均遗传成分在0.400.60之间。双胞胎研究表明,大五人格的遗传率为0.35-0.49之间。

特质维度

遗传率

开放性

0.45

尽责性

0.38

外向性

0.49

宜人性

0.35

神经质

0.41

来源:Loehlin, 1992

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最终和一起长大的双胞胎一样,具有相似人格(McGueBouchard, 1998Tellegen等,1988[VI] 

大量研究证明,人遗传而来的硬件,比如神经系统的特性可以对人格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外向者追求刺激,是因为他们的网状结构(调节唤醒或警觉性的大脑系统的一部分)不容易激活。为了获得更高的皮层兴奋和警觉性,外向者通过社会交往、聚会和其他活动获得精神兴奋性。与此相反,内向者可能更喜欢阅读或安静的活动,因为他们的皮层很容易激活,超过最佳的警觉性。

这种解释已经不仅仅是猜想,而是得到了越来越多行为和生理研究结论的普遍支持。

当然,遗传因素不能解释一切,其余的人格差异需要通过生活经验和其他因素的差异来解释。

六、生活、欲望、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弗洛伊德除了精神分析方法之外,还有一套著名的基础人格理论,他提出人格是由本我、超我和自我这三个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又相互冲突的系统组成。

本我是出生时就出现的驱力,包括生理需要、希望、欲望和冲动(尤其是性和攻击性驱力)的来源。本我按照快乐原则来行事。

本我的对立面是超我,是文化规则内化的心理系统,是由一套调节和控制我们的行为、思维和梦想的准则、内部标准和其他行为规范组成。它是惩恶扬善的理想化的我。

自我是通过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发展而来的,使我们能应对生活中的实际需求。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行事。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三个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相对强度(谁占主导)决定了一个人的基本人格结构。动物、我、天使,三位一体争夺掌控权。

这种纯解释的方法,逻辑自洽是可以做到的,也会让人频频点头(因为逻辑自洽有道理),聊聊天还是很有意思的。但是,如果要照此分析一下马先生或扎克伯格先生下一步会买谁家的股票,或者谁会先离婚,你也可以试试,反正我不敢。

人本主义的观点

人本主义认为“自我实现倾向”是人格的重要因素。

著名人本主义理论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求是根据优先级渐进排序的。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必须首先满足,才有能力关注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最终完成自我实现。

一个人所处的环境是促进他的需求满足,还是阻碍他的需求满足?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这些【环境-需求】的差异就是人格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简单地说,大概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总是操心下一顿吃什么,就没工夫也没能力去成为伟大的钢琴家。

这种理论可以系统性地解释一些人格现象,但我认为还是存在瑕疵,比如追求爱情和财产之间的先后顺序,或者追求道德和成就之间的先后顺序等等。只能据此来系统性地思考和解读一个人,却未必能准确地预测一个人的行为。

提个问题:一个人功成名就之后下一步是会追求道德完善,还是反过来追求美色和美味?

存在主义理论

存在主义理论则更现实一点,更硬一点。

他们认为人格是个体在生存和死亡的现实背景下不断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这个理论框架认为人经常会思考人生存在的意义,往往使用死亡、生存、焦虑、恐惧、麻木等内心体验,以及人们为了应对这些感受而产生的防御机制来解释人格的形成原因。

我个人认为这个框架对人格形成的解释,稍微有点深,有点虚,有点形而上得过当了。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从个体如何思考日常生活情境和相应的行为反应这个角度来认识人格。

这一派的学者认为,当前情境和过去的学习经验是行为的重要因素,强调人们如何感知环境,人们会考虑行为的目标和后果,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达到目标(Lewin1951[VII] 

社会认知理论和人格特质理论有过不小的争论。

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就提出过一系列质疑,认为人格特质不能很好地预测个体的行为,他的论文指出,特质和行为的平均相关只有0.3。这是因为,行为更多地是由情境因素来决定,情境因素的作用远大于人格特质的影响作用。

从这开始,大量相关的研究成果纷纷出现。最终被大多数心理学家接受的观点是,人格和情境信息对于准确预测行为都是必要的Fleeson, 2004; Mischel, 2004[VIII]

有些强情境会导致不同人格出现相同行为,比如葬礼,灾难;在平和的情境中,人格则起到了主导作用,比如考试是否作弊,天空中撒落钞票是否会据为己有,等等。

其实,想要100%准确地预测一个人的行为,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导致一个人实施犯罪的条件,既包括先天的遗传特质,也包括后天的境遇,以及犯罪当时的刺激源。一个人即使天生有基因缺陷,也未必就一定会实施犯罪;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犯罪就要被惩罚是非常强烈的情境规则,大家都能遵守这个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还是会有人突破规则的限制实施犯罪。

所以,预测行为不能只用人格特质一个指标,的确应该把人格特质和具体情境综合起来进行判断,即使这样,所得到的结果也只是一个概率值,没有办法完全准确预测。

再聊江湖性格学

民间最流行的性格分析体系,比如星座、血型,以及某几大类人格,都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即门槛低。

星座把人的人格分成基础的12类。这12类人格的行为特征有很多重合,边界并不清晰。如果你说“我也是水瓶座,我为什么特别守规矩?”,大师就又能引入更加复杂的理论体系,通过风象、水象、上升、下降等等,把12类变成近百类。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只需要记住类似“我是水瓶座,所以我特立独行”这种大的行为特征就好了,简单好用。真聊深了,也没什么人爱听,也没什么人较真儿,因为你永远也说不服一个星座大师。

血型把人的人格分成基础的4类,具体的特质也如星座一般,有强烈的差异,也有部分重合。因为人类的基础血型就那么几种,四分法相当于把世界上人口的四分之一,或者说是你认识的人的四分之一纳入到某个类别里,总会有重合的特点出现。所以,这种解释是很讨巧的,那么多样本才分成四类,这是在玩儿大概率啊!

至于那些不符合的差异?解释的时候加点东西搅和搅和就行了,反正你解释不过一个设法自圆其说的血型性格大师。

江湖上还有很多努力的学派,也都把人格分类,用简单准确来吸引你的目光,用概率和复杂解释来震慑你的认知,让你相信或者放弃较真儿。这些民间的流行性格分析方法有着统一的特点,就是简单,入门极其简单,一听就像那么回事。

他们的讨巧之处,还有一点,那就是多半是对过往的总结,而尽量减少对未来行为的预测,如果错了,就当没发生过悄悄忽略掉。很少见有重大时机的预测使用这些简单分类的人格体系来进行预判,因为承担不起责任。

所以,这种体系另有一个作用,就是充当丰富的聊资,简单有力,一回溯过往经历,大家便可以频频点头:“嗯!还真是这样。”

最后,我们举个例子吧。

三国演义里,你觉得自己最像下面哪个人物:

A.曹操   B.张飞   C.诸葛亮   D.赵云    E.貂蝉

我相信,此刻每个人都在心里做了两件事:首先默默选了个跟自己接近的答案;其次开始悄悄地“找依据”,也就是准备回答我的下一个问题,“你跟曹操哪里相似?”

对,这就是我自创的三国性格学,上手特别容易!

不过你猜错了。

我要问的是:“如果你是曹操,当初献刀给董卓的时候,会不会就真动手了?”

来,预测一下你的行为。

恐怕,你的答案都会吓自己一跳吧,嘿嘿。

既然人格的研究中量表占了很重的分量,那么在下一篇中,我们就聊一聊,心理学家是不是天天过着给人家做量表枯燥无聊的生活。有几个很有趣的实验,可以让你重新燃起对心理学的兴趣。


[I]   Wilson, T.D.(2009). Know yourself.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4, 384-389.

[II]  Lilienfeld, S.O., Lynn, S.J., & Lohr, J.M.(Eds.). (2003). Science and pseudoscience in clinical psycholog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III]  Mehl, M.R., Vazire, S., Ramirez-Esparza, N., Slatcher, R. B., &Pennebaker, J.W. (2009). Are women really more talkative than men? Science, 317, 82.

[IV]  John, O.P., & Srivastava, S.(1999). The Big Five trait taxonomy: History, measurement, and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 L.A. Pervin & O.P. John(Eds.), Handbook of personality: Theory and research(2nd ed., pp. 102-138).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V]  Loehlin, J.C. (1992). Genes and environment i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Newbury Park, CA: Sage.

[VI]  McGue, M., & Bouchard, T.J. (1998).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human  behavioral differences.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21, 1-24.

[VII]  Lewin, K. (1951).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as a function of the total situation. In K. Lewin (Ed.),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Selected theoretical papers (pp. 791-843). New York: Harper & Row.

[VIII] Fleeson, W. (2004). Moving personality beyond the person-situation debate: 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of within-person variabilit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3, 83-87.

Mischel, W. (2004). Toward an integrative science of the pers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5, 1-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