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老设施空间设计的实践经验总结(下)

 快乐英平 2019-03-23
02、养老设施空间设计的经验分享
2.2 结合运营要求的公共起居厅设计修改案例

第二个案例是笔者工作室主持负责的项目,北京市泰颐春养老中心,是一个介助介护型养老设施。该项目历经3年时间进行设计建设,于2017年7月全面竣工,目前已进入稳定的运营状态。

设施的标准层设有两个组团,每个组团均布置了公共起居厅及后勤服务空间。其中东北角的公共起居厅曾针对朝向问题有过两版方案的推敲比较(图8,图9)[1]

项目设计初期,笔者根据投资开发方的需求,将起居厅布置在了东北侧,以争取更多朝南的居室(方案一)。

图8 方案一公共起居厅朝东北

之后在推敲方案时发现,东北侧的公共起居厅可能会给运营使用带来不便。根据以往的调研经验,老年人白天比较喜欢在公共起居厅活动,尤其对半失能及失能老年人而言,护理人员经常在起居厅组织活动,对他们进行集中照看,以提高护理效率(图10)。

图10 调研的某养老设施公共起居厅采光充足,空间气氛良好,使用率很高(上:音乐辅疗活动;下:午餐)

如果将起居厅布置在东北侧,日照质量较差,不利于老年人白天活动时享受阳光。此外,方案一的后勤空间布置也存在面积不足、功能不全的问题(图11)。

图11 方案一公共起居厅设计分析

在进一步的调研中发现,如果养老设施中缺少储藏间、洗衣间等后勤空间,运营品质及效率会大打折扣,例如公共卫生间与清洁间混用造成空间品质下降,储藏空间不足只得牺牲老年人居室进行杂物储放(图12)等[2]

图12 调研发现,设计时未充分考虑后勤空间,导致使用时出现问题(上:公共卫生间、清洁间、污物处理间混用的情况严重降低了空间品质;下:设施储藏空间不足,不得不利用老年人居室进行杂物储藏)

基于以上的问题,笔者与投资方进一步沟通讨论,更正了对空间设计的认识误区,对方案一进行了调整,牺牲了两间南向居室,将起居厅布置在南侧,并完善了后勤空间的布置(方案二)。

图9 方案二公共起居厅朝南

比较两版方案的优劣(表2),可以发现方案二具有两个主要优势:①起居厅享有南向采光,日照条件好,易于营造明快温暖的空间气氛,对老年人保持心情愉悦有促进作用;②后勤辅助空间有东、北两侧采光条件,易于集中布置,方便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图13)。这两点正是选择权衡时,方案二胜出的主要原因。

表2  两版方案公共起居厅的优劣对比分析


图13 方案二公共起居厅设计分析

设施最终按照方案二建成,投入运营后,入住的老年人及管理服务方都觉得空间感受较好,使用方便,与设计时判断一致(图14,图15)。

图14 公共起居厅实景图

图15 公共起居厅护理站实景图

在经历本次项目后,结合曾经接触到的设计实践案例及咨询经历,笔者对设计中遇到的矛盾和权衡方式有以下一些感悟:

1)朝南居室数量不是判断设计优劣的唯一指标。

目前不少开发方认为老年人喜爱南向居室,出租时更容易先租出去,要求设计师尽量将南向布置为老年人房间。但实际上,在对护理机构的调研中发现,因老年人的身体条件及护理人员的工作方式不同,是否应多布置南向居室也不绝对,需视情况而定:

①对于自理老年人来说,他们对个人空间需求较高,白天待在房间里的时间较长,因此居室朝南较有意义。

②对于半自理老年人来说,白天可能会更多地在本层公共空间生活,参加集体活动、就餐等,方便护理人员集中照顾,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公共起居厅有南向日照。

③完全不自理的老年人,因其行动受限,更多时候会躺在床上,此时又应考虑多布置南向居室,使其能在房间里享受阳光。

2)后勤空间对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有一定意义。

笔者在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外较为成熟的养老设施调研时,曾数次得到管理人员的忠告,认为后勤空间如果面积不足,会给服务工作带来很大影响。

随着我国运营理念的改变,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后勤空间的高效性越来越重要。目前国内很多设计师对后勤空间重视不够,在设计时容易犯错,这一现象急需更正。努力提高对后勤工作的认识,在保证不浪费面积的前提下设计好充足有效的后勤服务空间,是成就管理品牌,节约运营成本的重要保障。


2.3 考虑适应性的老年人居室设计修改案例

第三个案例同样是北京市泰颐春养老中心。设施的居室在设计过程中经历了逐步的细化调整,这里将修改的过程与大家分享。

表3 初步调研的目标客群及偏好的居室类型

在设计的第一阶段,投资方、运营方及笔者团队根据对目标客群的初步了解(表3),共同讨论确定配置双人间和单人间两种户型(图16)。

图16 居室配置的初步构想

在设计深化的半年时间内,养老市场发生了变化,人们对居住私密性及舒适度等要求逐渐提高,入住多人间的意愿明显降低;前来咨询入住的客群也提出更喜欢单人间。

为进一步确定项目的居室类型及配比,笔者团队对北京、上海等地已投入运营的同类型养老设施又进行了调研,并对目标客群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发现:

1)单人间是养老设施的必配户型,其需求比例较高;

2)双人间根据入住者特征也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例如部分自理夫妇愿意选择一室一厅,以增加活动空间,提高生活品质;夫妇双方仅有一方需护理的时候,则更希望入住双拼套型,以减小相互干扰(图17)。

图17  目标客群的细分及不同客群偏好的居室类型

结合调研的结果,项目的参与各方又进行了讨论:运营方提出客群主要为护理老人,可以适当配置多人套间,以便节约人力、提高护理效率;投资方认为项目地段好,土地资本较高,考虑到目标客群对租金的接受度,不建议配置过多的单人间。

笔者基于市场的状况,对运营方和投资方提出的需求进行了协调,并结合建筑本身的限制条件,包括建筑形体、柱网排布的经济性、管线布位的合理性等,以单人间和双人间为基本单元,发展出了四人间和套间等7类户型,并对不同类型的居室进行了数量及位置的细化分配,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和支付能力(图18,图19)。

图18 最终设计的七种居室类型及布置配比

图19 根据建筑平面调整户型,设套间、双拼、四人间等套型

此外,考虑到市场已经出现多人间运营不佳的情况,笔者在设计四人间时注意了非承重墙的布置位置、预留了上下水点位等,以便在需要时通过尽量少的改造变成双拼套间,来满足居住者对同住人数及私密性的要求(图20)。

图20  四人间可通过更改少量隔墙变成双拼套间

目前项目投入运营已一年之久,根据入住的老年人反馈,他们对于居室的居住满意度较好,基本都可以选到自己理想的户型。而运营人员指出,单人间很快就全部租出,四人间相对来说则不太受欢迎,今后有可能更改为双拼套间,户型在设计之初为改造预留可能性是十分正确且重要的。

笔者在经历这次项目之后,对于空间的适应性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1)建筑空间应适应不同的阶段。老年人身体条件及居住需求会随时间变化,运营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不同的要求,空间设计应具有丰富性及可变性。

2)建筑空间应适应市场的变化。养老市场瞬息万变,设计者需密切关注发展动向,使设计迎合市场需求,并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

03

养老设施空间设计的总结与反思

1)设计师应深刻理解老年人,认真体验生活

设计师在做设计时应具有使用者代入感,通过把自己当成老年人或工作人员,来体会其实际需求。这些经验往往是无法从书本和规范标准中获得的。每一个想要做好养老设施设计的建筑师最应该做的事就是与老年人、护理人员多接触,多去养老设施调研、体验生活。

2)设计师应兼顾多方需求,做好协调工作

养老项目的每个参与方都有自己的立场,对空间会提出各自的需求。设计师的任务就是将这些需求通过空间设计尽量满足。当需求发生矛盾时,设计师应能够从长远的角度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优先排序,尤其是对老年人的需求和长期运营效果的考虑,做好协调取舍工作。

3)设计师应着眼未来,考虑适应性

养老项目需经历长期运营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老年人的需求常常会发生改变,设计师应能够着眼未来,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内使用者及运营管理的需求变化,预留更改的可能,以迎合市场的需要,最大限度内实现建筑的可持续使用。

养老设施的空间设计其实没有过多技巧,它需要有爱心,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能够在每次设计过程中为使用者多做思考。【整理摘编:时英平】

参考文献

[1] 秦岭.设计优化点评——养老设施辅助服务空间设计优化案例[J].建筑知识·医养环境设计,2016,05:98-99.

[2] 李佳婧, 周燕珉. 养老设施中辅助服务空间的设计[J].城市建筑, 2015(01): 24-2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