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陕西省宾县在对一段废旧的城墙进行维修改造的时候,一件不太引人注目的瓷壶在古城墙下被挖了出来。当专家将这个不起眼的瓷壶清洗干净后,在场的古陶瓷专家对这件造型别致、装饰精细的古瓷壶赞不绝口。这把壶表面润泽有光,壶呈圆形,有盖却不能打开;说它是壶,可又不知应该从何处把水灌入壶内。面对这样一件让人费解的器物,专家们暂且把它称作“魔壶”。 这把“魔壶”的提梁是半圆形,好似一只飞翔中的凤凰,轻轻地落在了带有莲花的壶盖上。壶嘴出水处却似一只狮子张开的大口,其造型生动逼真,连狮子的牙齿都清晰可见。壶的腹部雕有缠枝牡丹,雕工精细颇具立体感。壶的底座上还装饰有精美的莲花纹饰。因为狮子是百兽之王,牡丹是百花之王,凤凰是白鸟之王,所以这把“魔壶”又被称为“三王壶”。 专家们仔细观察了这把“魔壶”却发现,虽然壶有“盖”,但壶盖与壶身设计制作为了一体,根本无法打开。古人总不可能将酒或水从壶嘴注入再倒出来吧。接着,专家发现“魔壶”的底部有一个梅花形的小孔。专家试着将水顺着梅花孔注入壶内,这时水并没有从壶嘴流出来。可是令专家没有想到的是:将壶身正过来以后,水也并没有从壶底的梅花孔泄露出来,如果此时将壶身轻轻倾斜,水反而能从壶嘴正常的流出。 专家们连续琢磨了三天也没有想出来个所以然来,后来,专家用X光机对“魔壶”进行了透视,才弄懂了它的原理。专家们纷纷慨叹,古人真是智慧啊! 这种壶其实叫“倒流壶”,它与普通壶不一样。普通的壶,其口在上,但这壶的开口却是在下面。它是根据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做成的。这个原理是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这把“倒流壶”,据专家考证是出自一千多年前的耀州瓷,是与我国“五大名瓷”齐名的一种瓷器。专家把这把魔壶命名为“青釉提梁倒注提壶”,现在这把壶也成了陕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陕西的时候,陕西省人民政府还曾将一只倒流壶仿制品赠送给了莫迪。 其实,“倒流壶”早在我国唐朝的时候就有了。并且制作技术也不断地提高,后来,“倒流壶”可以做出多个内胆来,就可以到出多种不同的液体来。从这把“青釉提梁倒注提壶”的出现,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并运用”液面等高“的原理了。这把”倒流壶“的出现,展示了古人在陶瓷作品的设计、制造、烧制等各个环节上具有的先进工艺和高超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