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外,有人敲门,一开门,我就叫出这两个人的名字,他们是我二十三年前在漳平一中的学生,这是我第二届高三毕业班的学生,尽管只是带了他们两年,每个人的名字,每个人的长相还是深深地印刻在我脑海深处:这个吴同学,脸型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比过去多一些肉,过去的那副神情我依然记得很清楚,一个农村孩子的形象,现在虽然有点洋气,但那种高中时留下的印记绝对不是岁月随便就能够抹去的;另外一个姜同学,我印象就更为深刻,他的姐姐是我1991年毕业时教的第一届学生,高一教了一年,姐弟二人还是长得很像,今晚姜同学,似乎跟过去的那个稚气未脱的高中生相比多一份成熟与稳重,甚至有一点沧桑,白发也悄悄地爬上了他的头。 两位老学生算起来也差不多四十多岁了,也就比我小了七八岁。不过看起来我们好像并没有什么距离,毕竟师生一场,对彼此还算比较了解,情感也比较接近,所以,尽管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了,但一坐在一起似乎就会有说不完的话,畅聊彼此这二十多年的经历,这两位,一位是2001年就来厦门,只是当时我也不知道,而另外一位则是在上海工作了十几年,然后再来厦门,如果不是有那个万能的朋友圈,也许今天这两位同学也不可能找到我,毕竟这一届学生年龄比我小了一些,我们接触的机会也不多,深入接触的人更少,更多的是停留在师生情谊上。正是因为他们两个的到来,又把那些存在我大脑记忆深处的某个角落的信息调了出来,翻看朋友圈里的学生的名字,一个接着一个问了过去,每个人的形象一下子就出现在我的面前,每个人都是那么年轻,那么富有朝气,他们现在有的在广州,有的在福州,有的在上海-----全国各地都有,在老家的也有一部分。只不过在这二十三年,我真正见过面的这些学生并不多,绝大部分见面都是在这两年,前面十几年似乎跟他们失去了联系,一方面是他们忙,我也很忙。今天总算有时间再续旧情也算不错。 这个时候我突然又想起来这些学生毕业的那一年也是我儿子出生的那一年,想起来过得可真快,我儿子都已经读大学四年级了,他们的孩子有的都上初中了,当然也有只是上小学,甚至个别还在上幼儿园。见到眼前这两个学生,我猛地觉得他们就是一面镜子,提醒我——时间的确是一把杀猪刀,无情到底,他们两个在我的记忆深处就是高中生模样是那么有朝气有活力,而眼前两个人纯乎已经是两个中年大叔了,是我也老大不小了,走近了知命之年了。 |
|